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来给大家分享王昌龄的诗歌为什么,以及王昌龄的诗歌为什么这么难听对应的知识和见解,内容偏长,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因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所以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的七绝以委婉含蓄为主要特色,表现曲折,意境深远。其中不少是用比兴、寄托手法,抒写了诗人对现实的揭露和幽怨,因而与屈原的《离骚》在精神上有一致之处。
扩展资料:
王昌龄的诗歌从语象选择、句式运用到语句组合三方面都体现了诗人对典雅劲健的语言艺术风格的追求。
在语象选择方面,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
在名词选择方面,王昌龄选择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语象。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有力量感、经济简练。
王昌龄诗歌中的语句组合也体现着他简练清峻的语言风格。总结王昌龄的诗三大特点就是: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平易但句意险峻;意兴相兼、沉中见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绝圣手
王昌龄出生于唐朝时代的山西太原,家里十分的贫苦,依靠着农耕来勉强度日。在三十岁的时候考入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后来因数事贬至岭南,最后无辜被打死,享年六十岁。王昌龄在年青时曾经到过塞外当兵,对于边关的战士有一颗感激的心。所以他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集。《从军行》就是表达当时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和守护祖国志矢志不渝的决心。
一、王昌龄坎坷的入仕之路
王昌龄的入仕之途比旁人要晚许多,他并不是象李白、白居易之类的学霸。年青时他并不爱读书,但是因为他聪明又有远大的抱负,所以打算积累一些生活的阅历再去追求事业。因此他在家里一直过着半农耕半读书的生活状态。还去感受过几年的道家生活和体验过几年的边塞军人的生活。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去科考,但是很幸运,一举成名,高中进士。后来进入仕途最高只当上了一个县令,后来因为犯上而被流放岭南。幸运的是第二次帝君“天下大赦”官复原职。后来又因言犯事被贬到贵州。最后在一次游玩之时不幸遇害。
二、王昌龄的边塞之情
王昌龄在未入仕之前曾在边塞当过战士,他体验过塞外的风光,对于守护在塞外的战士们有一份感激和思念之情。也为他们写下了许多边塞著名的诗篇,“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其中的诗句。这些诗句道出了将士们守卫边关的决心。更写出了战士们从军的壮士豪情。有文学家指出当时的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楼兰这个国家。这是王昌龄为了表现塞外战士无惧生死的情感,所以就在创作中产生。
因为王昌龄在早家曾经到过塞外从过军。感受过边关大漠和戈壁的无限风光,并且为边关的将士们风餐露宿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因此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集。王昌龄当之无愧是边塞诗的开山者,后来许多爱国诗人都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唐朝诗坛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边塞诗派。
王昌龄的《出塞》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轴之作。其实对于诗人来说,王昌龄并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那样有名。提起诗仙我们想到李白,诗圣想到杜甫。但是王昌龄却是七言绝句的重要性开创性人物。
诗在古代是文人的标志,每一个文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代表作。从魏晋南北朝以来,诗歌一直都是主流,而其中五言则作为诗歌的主流。而对于诗歌来说,它的发展史却取决于几个关键性诗人,而王昌龄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人之一。对于王昌龄来说,他处于一个初唐到盛唐的年代,在当时的诗坛上也有他的一席之地。在那个时代里盛产诗歌,特别是在盛唐时,诗歌作品达到了顶峰。但是其实一开始的诗歌是以五言为主,当时也是有七言绝句这一称的,但是当时的七言并不被重视,人们还是以五言为主,直到初唐的时候,胡人的乐曲大规模的进入中原,七言诗句才开始被重视起来,而王昌龄却为七言绝句开创了时代。
诗歌诗歌,诗和歌一直都是相伴相随的,诗配上歌曲,朗朗上口,后味无穷,在七言绝句中,离别诗的使用频率是非常广泛的,王昌龄更是自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作品里送别诗占了1/4,在盛唐,400多首七言绝句中王昌龄就贡献了70多首,可以说他凭一己之力打下了盛唐七绝的一角。
王昌龄擅长于七言绝句,这是无可置疑的,他本人也将七言绝句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对于七言绝句的写法、用途、境界都做了很多的尝试,一直被后人沿用至今,但是基本上没有人能超越,王昌龄的《出塞》更是出神入化。由此王昌龄的《出塞》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轴之作。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