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正月_百度汉语
作者:佚名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念我无禄。民之无辜,并其臣仆。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弗胜。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谓山盖卑,为冈为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天之杌我,如不我克。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顾尔仆,不输尔载。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邻,婚姻孔云。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正月》是一首忧时闵乱的讽刺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既有政治远见也有能力,他是一个忧时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孤独的士大夫的形象。面对天降异象、谣言四起的现实时,诗人想到国家祸乱将起,百姓无故遭受祸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诗人一方面通过“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几句感叹生不逢时的悲哀,另一方面通过“好言自口,莠言自口”两句表达对当权者反复无常,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的不满和愤慨。只是作者势单力孤,最终积郁成疾。
在诗中作者没有明确指出周幽王,而是通过不断的暗示让人想到周幽王。在古代“天”象征着最高统治者,诗中说“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指出统治者对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况、社稷危在旦夕的现实毫不觉悟,只知道“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而“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两句直指最高统治者周幽王。在诗中作者通过“瞻彼中林,侯薪侯蒸”“乃弃尔辅”“念国之为虐”批判周幽王亲小人、远贤臣、行虐政。并且作者将治国比为用车载物,只要“无弃尔辅,员于尔辐”且“屡顾尔仆”任用贤臣,君臣齐心协力一定能够“终逾绝险”。其中“载输尔载:将伯助予”两句指出如果国家真正颠覆,才求救于人,则悔之晚矣。
即使君主不作为但有有贤臣辅政也可使百姓富足安康,但若君主昏庸,臣下亦奸诈狡猾,则百姓困矣。在诗中有这样一群奸诈小人,他们巧言令色,嫉贤妒能,抒情主人公与他们政见不合就遭到中伤。他们结党营私,“洽比其邻,婚姻孔云”而“我”只是孤身一人满怀忧愁。这些奸诈小人欺上瞒下,滥施暴政,就像毒蛇一样可怕。
然而,在乱世之中最为受苦的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不仅承受着层层的剥削和压迫,在暴政之下无法平安的生活,还要忍受天灾,在中国古代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天灾人祸二者有其一已经足以使农民破产,若二者皆有那百姓当真是苦不堪言,“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两句简洁直白地将这一情况概括出来。而且在暴虐的政治背景下,即使天很高地很厚也“不敢不局”“不敢不蹐”,然而即使人民忍气吞声,谨小慎微却也无济于事,最终只能“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诗人独自一人在乱世之中忧愁不能止。全诗第一句就直言“正月繁霜,我心忧伤”一片忧国忧民之情纯然可见,之后又多次写自己“忧心京京”“忧心愈愈”“忧心惸惸”“心之忧矣,如或结之”等。诗人眼光卓绝独到有极好的政治才能,但却生不逢时,即使有机会得到朝廷的征召,却仍然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全诗多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使得感情流露顺畅自然,错落有致。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忧伤、孤独、愤懑的情感。
另外,在诗中诗人还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比如,诗人将治国要任用贤臣比作用车载物时要有车辐;将乱世中的百姓比作池沼中的鱼儿,即使藏得再深终究躲不过天灾人祸。另外诗人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中明明天很高,地很厚,但百姓却不得不小心翼翼,足以看出当时政治的残暴;诗人在最后的“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独”中表现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哀与无奈。
一、
白马寺,是汉明帝所创建的,是为佛教传人中国之始。寺在洛阳西阳门外三里的地方,国道的南边。据说,汉明帝曾经梦见有一身高一丈六尺的神人,全身金色,背后有日月一样的光圈。这金神就是佛。于是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去求佛法。使者们到了西域,终于求得佛像与佛经。佛经由一匹白马驮进洛阳,为了纪念这件事,并报答白马的功劳,便将寺叫“白马寺”。
明帝死,便在他的陵墓上筑了修习佛法的精舍。自此后,百姓家的坟墓旁也开始有人筑造了佛塔。寺中保留着白马驮经的匣子,平日里常烧香供奉着。说来也怪,这经函时而会发光,照曜着堂室,白熠熠的。由此,僧俗人等都礼敬这寺庙,看到经函好比看到佛的真容一般。
寺前有一片柰树林子和葡萄园,枝叶很茂盛,结的果子也特大。那柰果重达七斤,葡萄比枣还大,都异常甜美,为东都洛阳第一。皇帝每到果熟时,便派人来索取,有时赐给宫女们。宫中的人得到此美果,又转送给亲戚,当作奇珍。得到此果的人也往往舍不得就吃,又转送人,以致一果而经历几家之手。难怪京都里的歌谣说:“白马寺的甜榴果哟,一颗值得上一头牛!”
二
先辈的鸿儒认为“日食正阳之月”中的“正阳之月”只是四月,其实不是这样的。正和阳是两回事儿,正是指四月,阳是指十月。一年的日子是由阳月(十月)中止的说的就是这样。《诗经》上说:“正月有很大的霜”“十月开始的时候,初一那天是辛卯日,太阳会出现日食,这事情也太不好了”,这两个记载是古代圣明君主厌恶的。大概是四月属于纯阳月,不希望被阴所侵害;十月属于纯阴月,不希望太过于阴而影响阳的缘故。
第二段是我自己翻译的,所以要做些翻译说明,如下:
1.关于正阳月的说明。古时纪年月,认为十月是一年的结束,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从十一月开始,阳气开始渐渐的增强,阴气会渐渐的减弱,到达四月的时候阳气达到最盛,而统治者怕四月受阴气侵袭,故名之为正月,取正胜邪的意思;从五月开始阳气慢慢减弱,阴气渐渐增强,到十月时阴气达到最盛(十月称鬼月,十月初一称为鬼节,也是来源于此),所以统治者把它命名为阳月,希望可以能够弥补一些阴气。
2.诗经那两句话的意思。“正月繁霜”指:在四月阳气最盛的时候受到霜雪的侵袭;“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是说在十月阴气最重的时候,太阳(代表阳气)又遭到吞噬,这对于统治者是很不好的征兆。所以以上两种情况都是统治者最厌恶,不愿遇见的事情。
3.个别词语解释:
1)“日月阳止”中的日月是指岁月、日子、岁月,阳指阳月即十月;
2)“孔之丑”,孔这里是程度副词,作“甚、很”讲,丑在这里是“丑恶,不好”讲。
【余冠英今译】
初夏不断下霜,我心填满忧伤。民间谣言纷起,传播广远非常。忧时的只我一个,更教我悲愁难放。可叹我小心谋虑,因此损害了健康。
为何父母生我,让我遭这场灾祸!上代灾祸未到,下代灾祸已过。好话从人家口出,丑话也从人口出。忧伤使我恍惚,因此更招人欺侮。
我独自忧心难排,想来我真是命乖。多少无辜的百姓,也要沦作奴才。可怜这些人啊,哪儿能安身度命?看那些乌鸦飞来,息向谁家的屋顶?
看那大树林中,一切都成薪柴。人民处境危殆,恨老天梦眼不开。等到天心有了定准,谁也不能和它争胜。伟大的主宰之神,你憎恨的是哪一种人?
谁说高山已经不高?冈陵还不是冈陵。民间谣言传播,居然不能查禁。把故老请来询问,再请教占卜的人。他们人人自夸高明,乌鸦的雌雄谁能辨认?
无论天是怎样高,人还是不敢直腰。无论地是怎样大,人的脚步不敢不小。该把这名言宣告,它真是有理有道。为何现在的人民,像虺蜴东奔西逃。
瞧那坡上的田里,有棵特出的壮苗。天把我使劲摇撼,惟恐压我不倒。那人在征求我时,生怕不能得到。他只是松松地捏着,我出力他却不要。
我心里的痛苦,像绳子打了个扣。今天的政事,为何这样遭透?野火烧得旺时,有人把它浇息。宗周正在盛时,褒姒把它毁灭。
我既是经常忧虑,又像是苦遭阴雨。那车子把货物装满,却把那夹板丢去。等货物倾倒坠落,才叫喊“老兄相助”。
不要丢弃你的夹板,你的车辐需要加固。对赶车的要多照顾,才不会损失货物。险关本来有法度过,这些你却不加考虑。
鱼儿身在池沼,也不能够快乐。虽然在深处躲藏,仍然会被人看到。我心上惶惶不安,忘不了朝政的残暴。
他有美酒,又有美肴。和临人结交,对亲戚讨好。想到我的孤立,真是忧心如捣。
猥琐的人都有房,鄙陋的人都有粮。百姓们空着肚肠,老天爷降下灾殃。财主们过得欢乐,孤苦人只有哀伤!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