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叙事长诗(中国古代汉语叙事诗为什么不发达)

日期:2023-05-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中国古代汉语叙事诗为什么不发达?

有很多叙事诗的,最早的乐府诗讲劳动人民生活的,唐最厉害的白居易《长恨歌》,五代宋主要就是词了。元后关汉卿他们写的也算诗体,变成可以歌唱的诗了。

课文为了内容就没有收入,很多长篇作品。其实李白写诗也很多。

中国古代为何没有上万行的长诗?

上万行的诗一般是史诗或是宗教、神话、叙事诗。而这些题材都不是中国(指汉文化地区)所擅长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是儒家思想和学说的影响。其实现列入中国的藏族和蒙古族都有万行史诗(如格萨尔王传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是有万行诗的。并且可以看到万行诗往往是通过口口相传从而不断完善的,现存的史诗很多都是后人记录整理形成文字的,而汉文化区古代都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文字狱严重,汉族的万行诗难免遗落于荒烟蔓草间了......

为什么我国史诗一类的长篇叙事诗几乎没有呢?

史诗和历史不是一回事,史诗也有夸大,但历史不能有.

记叙历史的诗也有,但西方人写诗不要求字数工整.

有韵就行,所以好写.但我觉得像国语就和西方的史诗有一拼.归根结底是文化不同,特别是汉语太先进拉!

中国古代缺乏长篇史诗的原因

作为史诗,是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中国的文明史太漫长,朝代的更替频繁,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战乱不断。加之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首先,诗史创作的素材来源、思维方式、欣赏效果直接受到神话和宗教的影响。正是在古希腊神话的丰沃土壤中才萌生了古希腊奇伟而有悲壮的英雄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也正是在古印度的汤汤河域里孕育出了印度最伟大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摩呵摩罗多》。相较而言,中国上古的神话并不发达,从仅存的资料里只能发现一些零散的片段,没能形成一个有机统一、颇具规模的整体。而且中国上古神话多是描述人与自然的斗争,较少涉及神际关系。神话情节的单一也给后世文学继承发扬带来一定困难。宗教方面,中国古代的巫术文化曾有其辉煌鼎盛的一页,但依然不够成熟、完善,只局限于形式的繁华,而没有在思想上进一步的发展。殷商时期浓厚的巫术宗教终于到了周代日渐消减。由此,中国古代长篇史诗的创造没了土壤,有的只是零散的碎片。

其次,周代以来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使各种神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否定。文学更加关注现实,考虑人生,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发展道路。以后的儒家思想更将这种尚礼之风推向极致。于是,《诗经•雅》中的五篇颇具史诗气质的叙事诗,它们重视史实的再现,重视“朝廷之乐”的功用,重视歌功颂德,这都不难理解了。但也正因此,张扬的人物个性,大胆缥缈的幻想,这些诗史特有的浪漫色彩在中国古代记史类叙事诗中不复存在。到了战国,历史散文的勃兴更将以诗记史这种创作方法推向了幕后。

最后,从诗歌语言的表现特点看,中国古代诗歌简约、清隽的风格决定了中国古代不会产生鸿篇巨制的诗史。《伊里亚特》中光描写俄德修斯的一个伤疤就用了七十五行诗。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绝不会出现的。以《诗经•生民》为例,短短一句“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讲述了姜嫄踏帝趾印生子而后得人帮助的经过。这种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表现手法既制约了古诗创作的篇幅长短,使其不可能向长篇史诗发展,同时又呈现了别国诗篇无法媲比的精巧玲珑、微言大义

请帮忙解答: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上万行长诗? 写一篇两千字论文需要借鉴一下各位宝贵的意见,谢谢!

中国诗特点之一,容易把长诗写成赋。

中国诗歌史一直是形式束缚内容的历史。作为其鼎盛期的唐诗,最受重视、最易流传的仍然是律诗与绝句(即抒情短诗),李白的古风、白居易的《长恨歌》(应该算叙事长诗吧)属于凤毛麟角。或许古中国的诗人们从来不知道有“长诗”一说,长诗也不曾形成独立的文体,诗歌的功能属于个人写作或相互唱酬,长于抒情咏怀,拙于叙事记史。既然着重于抒情,自然也就没有史诗和长诗的必要了。

此外,中国诗歌严格的限韵押韵的规律也限制了中国长诗的发展。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