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7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戚继光和倭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日本是我们的老邻居,但是这个邻居并不安分,自古以来中日之间多次爆发战争。如果你留意的话你就会发现日本的战斗力是越打越强,而中国是越打越弱。唐朝时期中国打日本并没有什么压力,元朝时期中国更是想着远征日本,但是自明朝以后日本越来越难以对付,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更是碾压国军。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其实和日本军队的编制有关。明朝时期戚继光用这一方法赶跑了日寇,但是几百年后日寇用同样的方法碾压国军。
明朝初期,中国本土的一些海盗经常与日本的失意浪人合谋走私以及抢劫商船,在当时称之为“倭寇”。倭寇在中国尝到甜头后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十六世纪中叶时江浙闽等地受害最为严重,数十万军民受到倭寇的侵袭。为了解决倭寇肆虐的问题,沿海地区开始反抗,但是因为军队战斗力弱导致节节败退。嘉靖时期,朝廷看不下去了,决定派遣戚继光抗倭。在台州之战时戚继光打了一个胜仗,但是因为军队战斗力不足的问题导致战果颇微。明军战斗力不足的问题并不是装备不行而导致的,而是因为士兵在短兵相接时怯弱不前,甚至有些胆小之人临阵脱逃。
历史上将军面对这种行为基本上都是建立督战队,如果前队怯弱不前,那么就后队斩前队。但是这个方法在当时并不怎么实用,因为当时士兵懦弱的非常多,如果强行采取这一方法那么很有可能导致自己人杀自己人或者军队兵变。戚继光思来想去也没想到什么好方法,最后决定建立新军。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应对方法,那么新军很有可能也怯弱不前。正当戚继光苦恼的时候,冯子明说义乌的人不怕死,建议戚继光去义乌招兵。戚继光听后就决定在义乌招兵,招一批不怕死的人然后编为新军。戚继光的方法非常奏效,这支新军成为日后战功赫赫的戚家军。不仅战绩百战百胜,更是创下了杀敌十余万的记录,被后世赞誉为“十六至十七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为什么戚继光的方法能奏效?其原因就是古代流动性很低,一个地方基本上都是由几个大家族组成的。如果你仔细留意,那么你就会发现由很多农村都是以姓氏命名的,比如张庄、冯庄等。一个庄子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个姓氏的人,往上翻几辈都有可能沾亲带故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族出了一个逃兵,那么丢的不只是一个人的脸,更是让整个家族脸面无光。陇西李氏曾经出了一个投降匈奴的将军(李陵),导致家族几十年都抬不起头。人都是有攀比心的,当有一个人奋勇作战了,那么他身边的人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攀比心理,因此人人奋战。
几百年后,日本军队编成制度和戚继光的编成制度一样,日本第一师团的编成地是东京、第二师团的编成地是仙台……第五十二师团的编程地是金沢。第一师团如果出现减员的情况,那么就会从东京征兵来补充,时刻保持第一师团的人都是或大部分是东京人。至于日本什么时候采取的这种方法已经无处可靠了,但是日本就靠这种方法碾压国军。当然火炮差距也是一个原因,不过主要原因还是军人的思想问题。日本军队作战情绪非常高,但是国军的作战情绪并不高(整体对比,请不要用个例抬杠)。
《亮剑》中山本一木曾经对李云龙说:“自1937年起,你见过几个主动投降的日本人?”为什么?就是因为日本军人不敢投降,因为这会在同乡面前丢人。所以你会发现日本人往往在面临绝境时都会选择刨腹自尽,主动投降的日军少之又少。但是国军不一样,在开战的时候国军投降的、败退的、卖主求荣的不计其数,根据后世统计的数字,抗日时期出了两百多万伪军。当然中国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军队,比如川军、桂军。但是这些军队也都是把同一地方的人编到同一个军队内,一旦把这些人都分散开那么战斗力会锐减。阎锡山是山西五台人,因此他最认可同乡人,所以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
这一方法自古至今都不过时,项羽把同乡子弟编到一个部队、戚继光把义乌人编到一个部队、曾国藩把湖南人编到一个部队,李鸿章把江淮一带的人编到一个部队、抗日时期的川军、桂军、湘军,这些都是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如果民国时期部队都能像川军、湘军、桂军一样,那么抗日战争也不会打得那么惨。但是国军统帅部担心把同一个地方的人编到一个军会导致军阀的出现,所以这种方法就逐渐弃用了。但是这种方法被日军采用,这就导致在正面战场上国军被日军碾压,反而是那些地方军战绩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