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载: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想必,都会被书中108将的义薄云天、兄弟情谊深深触动,然而,108个兄弟真的如表象那般情同手足吗?笔者觉得未必,其他人暂且不谈,单说宋江与武松二人,便能窥见端倪,两人的关系并没有表面那般亲密,甚至,存在这缝隙。
武松早期是非常崇敬宋江的,当时,他还未登上梁山。
二人的初次相识还是在柴进家中,当时武松混的极其悲惨,落魄不已,再加上身有疟疾,每到天寒之时,都要依靠铲炭取暖。有一次武松在走廊内铲炭时,恰逢宋江从此经过,由于,未能注意脚下,碰到了铁锨头,导致上面的炭火挑到了武松脸上。
脾气火爆的武松当即抓住宋江,挥拳就要打来,幸好被赶到的柴进制止住。而后,经过柴进介绍,武松才知道面前这人就是自己仰慕已久的宋江,当即磕头赔罪。宋江识人确实毒辣,刚见武松第一面,便看出此人日后定然不凡,有个做大事的样子,内心便有了拉拢的念头。
宋江收买人心的方法自然是靠仁义,处处表现出对武松的关心。柴进自然看出了宋江的念头,遂对武松刮目相看,再也没有小看之心。武松辞别之时,宋江极为伤心,相送甚远,这种情谊终于触动武松,二人便结拜为兄弟。
后来,武松与鲁智深碰到一起,早期的时候,他们因为犯事被当地府衙调查,二人无处可去,便决定落草为寇。巧合的是,二人在路上遇到宋江,三人互相寒暄一番后,宋江想着时机成熟,是时候对武松进行招安。在宋江说服下,武松同意随他共上梁山。
宋江见武松身旁之人勇猛过人,又动了收服心思,让武松帮忙劝服他的兄弟,然而,武松内心不愿强加于人,对于宋江的请求,他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敷衍了过去。武松在登上梁山后,与宋江的相处还算融洽,在梁山推举好汉之首的时候,武松毫无犹豫的站在了宋江这边,令宋江感动不已。
也是从那件事起,宋江已经将武松当成了自己人,认为自己说什么话,武松一定会跟着照做。
然而,事情并没有宋江想的那般美好,有一次宋江召集山寨兄弟们痛饮,兴起之时,宋江借着酒劲透露了“朝廷招安”之类的事情,武松当即跳出来反对。宋江内心很意外,他预料会有人反对,可是,怎么也没想到,第一个反对自己的人,竟然是武松。
武松的反对,令宋江脸色很难看,然而,这还没完,武松不仅反对,更是痛斥宋江,言语极其强硬,那一刻,根本没有顾及宋江颜面。武松盯着宋江,厉声道:“今天你要招安,明天又要招安,这不是令兄弟们心寒吗?”说罢,当即摔门而去。鲁智深也是坚定的招安反对者,从始至终,他一直站在武松一边。
从这个时候,宋江与武松之间出现矛盾,且这种矛盾是无法逆转的。由于,宋江执意接受招安,二人关系裂痕自然越来越大。
其实,宋江在招安之初,反对者不仅武松、鲁智深,许多梁山兄弟对于宋江的决定都深感失望,中途退出者甚多。宋江在晁盖死后,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聚义”改为“忠义”一字之差,却暴露了宋江内心想法。聚义还好理解,无非就是众多志同之士聚在一起共谋大事,可这“忠义”又是何意?它是要梁山兄弟忠于谁呢?
招安事件,使得梁山兄弟间的分歧愈加严重,这点在宋江看来,实属正常。早在登上梁山之时,他便看出梁山众汉虽然表面团结,实则派系众多,关系复杂,每个人的内心打算各不相同。有人想接受朝廷招安,安心在朝中寻个官职,过完此生。
这种想法的多是曾担任过军职的好汉,而对于平民身份的好汉们来说,朝廷就是腐败无能的存在,接受招安,无疑是羊入虎口,倒不如齐心推翻当朝,共创盛世。从今天来看,平民身份派系的好汉考虑更加周全,但可惜宋江并不是这么想。
当时的宋江只想洗刷自己的罪名,而接受朝廷招安,便是恢复名誉的最佳时机。这点表现出宋江的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声誉,却出卖了整个梁山。后来,武松在擒获方腊中遭受断臂之痛后,选择出家为僧,而拒绝进京受封时,宋江只说了四个字:任从你心。
之后他再也没有勉强过武松了,因为,此时已经残废的武松在宋江看来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
武松墓原位于西泠桥畔,今武松墓是基于旧墓修于1924年,1964年被平毁,之后,在老照片的基础上于2004年重建,由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组成。牌坊上镌有“嵚奇瑰伟”四字篆书,两侧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