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刽子手长什么样全世界刽子手有什么区别 中国最后一个刽子手,不听师父劝告晚年下场凄凉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在中国古代,刽子手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但是与他们漫长的历史相比,关于他们职业的许多细节,乃至他们工作时使用的何种武器,在史书中都没有什么详细记载。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身着红衣,拿着鬼头刀的形象,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戏剧当中的刽子手形象。就比如说我们今天所常说的包公开封府青天三铡刀,其实就是出自小说《三侠五义》,历史上则并不存在。

  不过幸运的是,清末在中国旅行的欧洲人,因为他们对于行刑这种事情,并不像当时中国人那样忌讳,因此通过他们的相机,反倒记录下了中国斩刑最后的岁月中,那些刽子手们的形象。

  从老照片中可以明显看出,至少真正的清末行刑人,和以往我们所熟知的影视形象,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除了这些刽子手,并没有像影视剧里那样身穿红衣之外,他们使用刑刀,也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是带着圆环的鬼头刀,而是一些非常简陋,但是厚重锋利,但是较短的阔剑和大刀片。

  这可能是这些刑刀,大多数都是刽子手们自备的武器,因此他们对于实用性更加重视。加之人的脊椎也是有一定硬度,因此只有照片中那些虽然看起来廉价,但是厚重锋利的刑刀,才能长期适用于砍头这种工作。不过砍刑在古代也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专利,那么其他国家照样也喜欢用砍头的方式来是执行死刑。

  中国的近邻日本,也喜欢砍脑袋来执行死刑。在“黑船叩关”之后,到达那里的西方人,也用绘画和照片,记录下了许多日本人行刑的过程以及刑刀。虽然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之前,也有和中国一样的职业刽子手。但是日本刽子手并不像中国那样,要自己准备专门用于处刑的刀具,刽子手所使用的,基本都是一些普通的打刀或太刀一类。

  说完了日本,我们向西,再来说说东南亚和印度的刽子手们使用的刑刀。东南亚像越南这样,深受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影响的国家,刑律以及刑具都是模仿中国。但除此之外,像暹罗和缅甸这样的国家,刑律虽然同样受到中国和印度的影响,但是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模式。从一些近代西方的绘画和照片来看,刽子手们往往会动作夸张地高高跳起,然后用刀将犯人的脑袋砍下。虽然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刽子手们的劈砍更加有利,但是这一举动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出于宗教信仰方面因素,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死者的灵魂尽快安息。

  与之类似的,还有印度土邦们的刽子手。在英国殖民时代,许多土邦仍然保留着自己的行政机构,因此印度传统的刽子手也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有一张颇为有名的照片,便是一个拿着大刀,穿着带有无数钉刺扎甲的刽子手。不过这种铠甲当然不是为了防止死刑犯们垂死挣扎,而是和东南亚一样,为的是防止鬼魂缠身。

  担心死者的鬼魂缠身这一点,其实对于当时许多古代国家的刽子手们来说都是这样。比如中国的刽子手就有非常严格的行规,包括砍头只能砍九十九,万万不可砍够一百等等。在欧洲中世纪非常著名的刽子手影响,便是头戴黑色的面罩,其原因就是害怕死者的鬼魂会前来报复。

  虽然很多欧洲中世纪题材的影视作品里,对行刑往往只是简单的“咔嚓”一斧,然而实际上,欧洲的刑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许多。比如最基本的砍头,虽然大部分刽子手都喜欢使用斧子,但是沉重的砍头斧其实准头并不好,因此常常出现的情况是砍偏,或者是力道没有把控到位,而不得不让受刑者承受巨大的痛苦,再一斧一斧将脑袋像劈柴火一样砍下。因此许多欧洲的达官贵人,如果能够选择,往往会更希望刽子手使用的是大剑,因为大剑可以更加精准,以防止这种一生只有一次的体验,变得更加痛苦不堪。

  不过欧洲的行刑用具也在不断进化。18世纪,便出现了非常有名的断头台。不过断头台的发明者约瑟夫·伊尼亚斯·吉约坦,其发明断头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降低死刑犯的痛苦。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断头台三角形斩刀的发明人,正是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而这种最新刑具,很快就在之后的法国大革命发挥出了它巨大的作用,而且令这种刑具名垂千古的改进者路易十六,也是死在断头台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断头台一直使用了两百多年,直到法国废除死刑,断头台才最终退出了历史。

  总之,刑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刻起,便诞生的器具。“以杀止杀以刑止刑”的思想,在欧洲在内的任何国家当中,其实都并不罕见。

  因而世界上的任何文明,其实都发展出了各色各样,令人毛骨悚然的刑具。而与那些恐怖的刑法和刑具相比,这次说的砍头使用的斩刀,真的已经算是无比宽容的刑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