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败李秀成死前说出十句话 太平天国为什么没有推翻清朝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的曾国荃所部用挖地道埋炸药的方式,轰塌了太平天国国都“天京”城的外墙,并一举拿下天京,这也彻底宣告了太平天国的覆灭。

  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自知大势已去,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在宫中饮药自杀,留下了年轻的幼主洪福瑱。在天京之战中,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趁乱,带幼主突围而出,意图潜伏下来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不料,化装成普通百姓的李秀成被附近村民认出,被抓获献给清军,最终成为了曾国藩的阶下囚

  曾国藩俘获李秀成后,并没有直接把他杀掉,而是将其下狱审问。在狱中,李秀成写下了3万字的自述,供述了太平天国内部许多事件及历史。对于太平天国最终走向失败,李秀成也在供词中用“十大误”,总结了败亡的原因。

  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二、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致临青清州之败;

  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

  四、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

  以上四条,是太平天国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尤其是第一条,李秀成认为,东王杨秀清派李开芳与林凤祥北伐,乃是“误国之首”。

  李秀成之所以认为北伐是大误,并非由于他不认同北伐,而是太平军北伐的方式不正确。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金陵(即南京),并改名为天京,在此定都。

  由于当时太平天国对南方的控制并不牢固,其可选择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先平定江南,巩固后方,再图北上;二是直接舍弃金陵等城池,大部队挥师北伐,直取北京。

  然而,这两条路他们都没有走,太平天国的统治者们不舍得离开江南水乡的安逸,只派了李开芳和林凤祥率5万人北伐,结果孤军深入,后无援兵,以致被清军重挫。后来屡次派去救援的军队,都遭事先做好准备的清军伏击,导致太平军士气溃败,失去了一举推翻清朝的机会。

  五、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

  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

  以上两误,即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的著名的“天京事变”。天京事变的缘起,在于东王杨秀清与天王洪秀全之间的权力斗争,而内斗的结果是太平天国统治者内部自相残杀,以致大伤元气。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少有的将才之一,却遭天王洪秀全猜忌。经历了天京事变后,石达开看清了洪秀全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本质,为了保命,无奈之下率众出走,自成一军,分散了太平天国的力量,以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导致了败亡。

  六、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国而误;

  七、主不问政事;

  八、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九、国不用贤才。

  在李秀成的供词中,“第六误”出现了两次,应该是写供词时的笔误所致。而上面这四条,针对的是洪秀全治国能力的缺失。

  经历天京事变后,洪秀全猜忌心理加重,只信用自己的兄弟洪仁发、洪仁达、洪仁玕等人。洪秀全的这些兄弟无才无能,却掌握军政大权,成为了后起之秀李秀成、陈玉成等人的掣肘。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沉迷于研究他的拜上帝教,而不问政事,以致朝政紊乱。本应是代表最高地位的王爵封号,到后期开始泛滥。李鸿章攻下苏州时,一座城内就有八个王爷。

  太平天国大大小小的各路王爷,有数百个之多。这些人互不相下,不听号令,甚至自相残杀。在后期太平军与清军的决战中,李秀成虽为统帅,却指挥不动这些王爷,导致了太平军人数虽众,却得不到统一指挥,而难敌曾国藩的湘军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