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大清士兵,为什么一个叫“兵”,一个却叫“勇” 大清兵服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因为《甄嬛传》,想必很多人对大清的历史有一个不错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影视剧,我们会发现大清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且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与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还是有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就是大清王朝的士兵军服的前胸和后背上有的印着“兵”字,而有的印着“勇”字,让人不懂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兵”与“勇”如何区别?其实这看似微妙的差别会在你了解了真相后变得显而易见。在清朝时期,朝廷有两支重要军队,是为八旗军与绿(lù)营军。八旗军主要负责卫戍京师,而绿营军则被分配至全国各地。绿营军虽为汉人军队,但是其力量不容小觑,故依然受到朝廷重视,所以,他们的成员都是专业士兵,他们的制服上就会写有“兵”字。而“勇”是指在绿营军的基础上募集的非专业士兵,是来自各个行业的,临时参战的人员,这些人的服装上会写有“勇”字。所以,“兵”和“勇”其实就是正规军与临时军(非正规军)的区别。

  清朝为满人建立,故以满人为尊,为信。而八旗军是正是满人军队,这支军队的士兵当然就是以“兵”称之。而绿营军的士兵是汉人,为何还同样被称为“兵”呢?这要从它的起源谈起。顺治初年,清朝在征服与统一的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这支队伍在清朝历史上起了不少作用,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就曾受绿营军益甚多。故绿营军的士兵也堪“兵”之称。

  当然,他们之间的实力对比并不是想象中稳定的由八旗军向乡勇递减,而是在不同时期,被另一方取代。绿营军虽与八旗军同为正规的“兵”,同食朝廷粮饷,但旗人自恃地位高,喜欢养尊处优,平时疏于训练,且军纪涣散,导致战斗力低下,逐渐被绿营军代替,后绿营军内部也逐渐腐化,战斗力不如从前,在讨白莲教时失势,后来打击太平天国时已力不从心,此时曾国藩募集乡勇成“湘军”,为朝廷夺得了胜利。

  乡勇主要是属于临时性的一种武装,平常若是没什么战事,基本就是普通老百姓,回家该干啥干啥,只有打仗或者紧急情况才需要他们上场。因为他们不属于朝廷正式兵士的行列,为了不搞混淆,就在他们军服上印个“勇”字。清朝亦有关于乡勇的记载:清 《睢州志·袁枢传》:“枢挟矢登陴,倡先固守。悬金城上,募乡勇。”

  在我们不了解这些历史真相之前,我们可能会被这两个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兵”看似普通,而“勇”则表示勇猛,会让人误以为是“勇”是比“兵”作战更加勇猛的军队。实则不然。而且这两个字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兵”字道出了其身份,毫不含糊,十分肯定,而“勇”一字单是个形容词,不及“兵”字说的确切。

  当然,在大清几百年自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兵的地位始终是高于勇的地位的,因为他们属于正统士兵地位。不过,到了清朝末期,“勇”就日渐代替“兵”,变成清朝主要的军事力量。我们熟悉的湘军,淮军,楚军等,在晚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清史稿》、《睢州志·袁枢传》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