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魏蜀二国天天“虎啸龙吟”,为啥东吴就被忽视,万年当配角呢 魏国 蜀国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在影视界也好,在网络讨论中也罢,人们谈到三国,要么就站在蜀汉一方歌颂一群为复兴汉朝奋战的悲剧英雄,要么就站在曹魏一方歌颂曹家重塑了北方的秩序和革新了汉末以来的种种弊政令国家步上正轨。偏偏就是把三国中国祚最长的吴国忽略掉。东吴在三国中的万年配角地位坚如磐石!

  到底是什么原因奠定东吴在三国中万年配角的地位呢?

  东吴的政权合法性最弱

  东吴在三国中的地位的确是可悲!它既不是汉朝血脉的继承者,也不是汉朝帝位的继承者,其政权合法性仅仅是因为“江东已历三世”,乃至在魏、蜀建国多年后,孙权才敢在魏蜀相争元气大伤的情况下称帝立国。

  众所周知,魏国的政权合法性最强,它来源于汉献帝的禅让,汉献帝白字黑字加红印把政权禅让给曹丕。何况魏国实际上控制了天下九州的大部分,三分天下实际上魏国控制了三分之二的土地。正史也奉魏国为正朔,其合法性是三国中最高的。

  接下来就是蜀汉,以一部皇族的族谱算出了织席贩履之徒其实是汉中山靖王之后,给刘备冠上了汉室宗亲的头衔。汉朝灭亡后,刘备挟自身的皇族血缘拒绝承认魏已取代汉的现实,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在名义上延续汉朝的国祚。其政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汉朝遗老遗少们的心理,“皇叔复仇记”充满悲情的浪漫主义,在那个时代也具备一定的合法性。

  相比起魏蜀两国,东吴政权的合法性是最弱的。江东孙氏既没有刘氏宗亲的血缘,也没有曹操父子那样直接操纵汉朝最高权力的权位。由始至终东吴都是一个不服从中央号令的地方割据势力,是孙氏和江东豪族为保家族利益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因此在魏蜀相继称帝建国后,孙权还是认了怂,继续以吴王的身份偏安一隅。直到魏蜀大战数年彼此元气大伤后,孙权才敢称帝建国。

  东吴始终背负着偷袭武圣的骂名

  “谋害好人的是坏人,谋害英雄的是狗贼”,这是很多人心里的道德标准。东吴因为偷袭荆州杀害了被后世奉为“忠义之神”的关羽,“吴狗”的骂名从小的就植根于人们的心底。

  客观而言,国与国之间的争斗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胜负和利益。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荆州空虚之机,派吕蒙为总大将奇袭了荆州,事成后还杀害了关羽。这件事本身并无对错,纯粹是东汉末年两大割据势力之间争夺地盘的武装火拼。如果说东吴做错了,那就是错在关羽在后世太出名了。关羽被后世奉为忠义之神、武圣,还有一大串神级的封号,成为三国时代地位最高的明星级伟人。东吴对忠义之神不讲义气,用阴谋诡计袭杀了忠义之神,这样东吴的小人之名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说实在,孙权杀关羽的时候纯粹是为了荆州,也害怕放回关羽后遭到关羽的报复。要是在正面战场上明刀明枪地和关羽干,吕蒙可没有必胜的把握。孙权也万万没有想到后世对关羽的尊崇居然到了“帝”、“神”和“圣”的级别——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两宋时期四次封王(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代也被封王(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被奉为“帝”级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关羽死后地位的提升不要说孙权,就连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预料不到。否则孙权在捉住关羽后就算劝降不成,或软禁奉养尊荣到死,或光荣释放回蜀,或转介曹操,都不会选择杀害关羽一路。关羽死在自己手上,孙权和东吴的万世骂名就甩也甩不掉了。

  再回想一下我们绝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触三国历史的载体——《三国演义》,无论是看书、听广播小说,还是看电视剧,《三国演义》都是以蜀汉为正统的,歌颂蜀汉的英雄,同情蜀汉的不济,最要命的是把刘备、诸葛亮无法实现“隆中对”战略恢复大汉江山的责任,归咎于东吴偷袭了荆州、杀害了蜀汉最顶级的上将关羽之上,我们从小给注入的观念就是大汉无法光复,万恶之源就是在刘备势力最辉煌的时候却给“猪队友”东吴在背后捅了一刀。年少时的我们不会管东吴奇袭荆州的历史背景,也不会管当时的孙刘联盟已经名存实亡危机四伏,我们只从《三国演义》史观的引导和最淳朴的道义上去记住,武圣被东吴这帮王八蛋害死了,大汉自此失去了两边夹击曹魏的可能。这种从小植入、先入为主的观念,就算到了我们长大成人明白到政治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后,依然摆脱不了我们对三国的“初心”——东吴就是害得蜀汉无法统一天下的王八蛋,孙权就是最不靠谱的二五仔。

  既然以孙权为首的东吴的形象是小人、二五仔、狗贼、猪队友,自然就没有人愿意为东吴的故事唱戏了,甚至连江浙、两湖一带的朋友也无意给东吴唱赞歌。东吴被边缘化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东吴对中原的影响始终很有限

  如果说东吴历代对中原有影响,就只能追溯到孙坚时代的攻打虎牢关以及孙策统一江东后计划攻打许昌的事了。前者,孙坚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戏份不多,除了趁乱卷走了传国玉玺,连击败华雄的战绩也被罗贯中“送给”了关羽。后者,还在策划阶段就因为孙策被暗杀而收场。到了孙权时代,一心偏安江东的孙权对攻略中原更是“雷声大、雨点小”,稍有几次北伐都被张辽狠狠地赶回江东。即使后来的几次配合诸葛亮北伐的作战,都未能对中原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反观魏蜀,在三国建国后历史的聚光灯一直在两国博弈的雍凉之地。前有诸葛亮大战司马懿的“六出祁山”,后有姜伯约的“九伐中原”,最精彩的戏份都给魏蜀抢去了,东吴只有在一旁吆喝的戏份,有时候甚至连台词都没有就让赶回江东了。没办法,东吴的国策是“隔江而治,维持现状”,压根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借用老游戏《三国志6》的说法,无论是刘备的“王佐”,还是曹操的“霸权”,都是拥有统一天下的志向。而东吴的君主呢?孙坚是“王佐”,孙策是“霸权”,到了孙权就只剩“割据”了。虽然只是游戏的设定,但也很形象地反映了东吴君主的志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