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被皇帝赐死为啥还要谢恩?因为3条规矩 大臣死了叫什么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或许看过这样的场景:皇帝派太监宣读圣旨赐某某大臣自尽,然后这位大臣含泪领旨后还得说一句:领旨谢恩或者谢主隆恩之类的感谢语。虽说电视剧里的场景不一定完全符合真实情况,但皇帝赐死大臣后,大臣上表谢恩这件事还是真有的。可是想想总感觉怪怪的,都要被赐死了,为啥还要谢恩呢?喊一句“老子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不是更符合内心需求吗?

  通常的解释是,大臣被赐死时为了防止株连家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灭族,所以才不得不违心的说一句“谢恩”,这样皇帝就只杀他一个,但他内心其实早把皇帝的八辈祖宗问候了一遍。当然,这个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明朝的方孝孺,原本可以不死或者只死他一个的,但就因为跟朱棣顶嘴甚至还骂了朱棣,最后被杀了全家(是不是灭十族没定论)。如果当时说句谢恩或者哪怕不张口呢,也不至于下场这么惨。但其实怕被株连家人只是后人的推测,真正的原因是古代有3条不成文的规矩不能轻易破。

网络配图

  第1条规矩是礼遇

  古代的大臣有两种身份,一种是皇帝的仆从,一种就是国家的大臣。而与此对应的就有两种死刑手段,一种是每个朝代律法规定的条文,比如杀人或者谋反、犯上等等要被处死;另一种方式就是皇帝直接赐死,甚至不需要理由。也许有人问了,这有什么区别,不都是皇帝下令让大臣死吗?其实区别大了,前者是因为你触犯了国家律法,这个时候就会由刑部、大理寺按照律法断案,最后判死刑,而且家人往往受到株连,要被发配或者罚没为奴。但赐死就不同了。赐死不属于国家正刑,而是皇帝对待贵族和大臣的家法,在古代,臣子对礼看的非常重,如果被皇帝赐死,大臣往往把这个看做是一种“礼遇”,说明皇帝不忍心把他交由刑部拷打审讯,而是给他一种体面的死法。

  现在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古代,被皇帝赐死,不仅避免了斩首弃市等悲惨状况,保留了全尸,很多时候还是一种荣耀。像明朝的大臣就以直言犯谏著称,被皇帝打板子甚至赐死,就会名留青史。所以大臣被赐死时,往往回礼“谢恩”。

网络配图

  第2条规矩是怕误杀

  秦始皇死后,李斯、赵高为保胡亥继位,就矫诏赐死了公子扶苏。当时蒙恬强烈建议扶苏上书复核,但扶苏不肯,最后就这么冤死了。所以,后世多数朝代在对待赐死的问题上是非常慎重的。比如唐朝时,就算是皇帝赐死大臣,也得走一套完整的程序。首先得经过中书、门下省检覆,然后再由御史或宦官宣达赐死诏敕,最后人犯荷奉圣慈,领旨谢恩,这才能死。后来因为嫌麻烦,皇帝就采取口敕赐死,也就是口头传令,这样就绕过了门下省的审核,但也得由大臣谢恩,这就类似给你发个快递,你还得签个字表示收到,这也是避免了误杀的情况存在。

网络配图

  第3条是真的感恩

  这里顺便提一句,岳飞死时没有谢恩,而是写下了“天日昭昭”几个字,这是因为岳飞被害是秦桧通过司法程序,以大理寺名义给他定罪的,而不是由宋高宗直接赐死的,所以也就不存在谢恩的问题。古代的死刑分大辟、腰斩、凌迟等名目,都很血腥恐怖,但赐死就从容多了,一般就是白绫、毒酒或者一把剑,可以说最大限度减少了痛苦和折磨,那些真正犯了死罪的大臣,自知必死,但能被赐死也是一种幸运,内心还是真的会感激从而谢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