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西施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首,如果说这个人不存在,想必会引起一片哗然。然而,这是事实,翻遍史书,竟然找不到这个人物的确切事迹。难道她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西施的传说
春秋末年,我国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一带有两个势不两立的政权,北边的叫吴,南边的叫越。越国宁萝山下若耶溪畔,有一位旷代绝世的美女,她就是西施。西施本姓施,叫夷光,因为住在西村,所以,人们称她为西施。西施美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她到附近的山上去采樵,天上的大雁看到她忘了拍动翅膀,掉了下来;她到溪边去浣纱,水中的游鱼羞得潜入水底。成语“沉鱼落雁”就来自西施。
西施一动一静皆是美,就连那不轻不重的心痛病发作的时候,捧着心,皱着眉,垂着髻的模样也有万种风情。东村的施家女儿想学她的模样,眉毛刚一皱起就吓得街坊们关门闭户。这又造就了中国语汇中一个最具讽刺意义的成语:东施效颦。颦,就是皱眉头。
网络配图
话说吴越两国间不断发生战争,互有输赢。前494年,吴越再战于夫椒,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同他的五千残部被困在会稽山上。要么投降,要么战死,越王勾践审时度势,选择了投降。他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穿着奴婢的衣服乖乖地到吴国当了人质。勾践的专职是养马,吴王夫差出行的时候,勾践提着马鞭,吆喝开道,尽力扮演着奴婢的角色。有一次,夫差病重,勾践亲自煎药,并且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祈福问安。两年后,他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重新回到祖国。
勾践回国后,发愤图强,整天睡在硌人的木柴上,每次吃饭前都先尝一下苦胆,然后大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耻了吗?”在自强的同时,他还采纳了范蠡和文种的建议,向吴王夫差实施了三十六计中最温馨而又最恶毒的一计:美人计。范蠡在全国范围内遍寻美女,西施被选中。经过三年的教习,越王才恭恭敬敬地将她送到吴国。
在培训的这段时间内,西施与范蠡产生了感情。范蠡在送西施去吴国的路上,心中十分矛盾,一路上唉声叹气。西施也是病怏怏的。幸好途中遇到一位白发老者,他谆谆教导两位说:“国家事大,自己事小,复国重任寄托在你们身上。”说完还把手中的一篮又大又红的李子送给他俩。二人听了老者的话,顿时精神振奋,向老人行礼说:“老伯的话,千金难买,我们铭记不忘。”后人将这个地方称为携李。
吴王夫差一见西施,果然神魂颠倒、宠爱异常,为求美人一笑不惜大兴土木,把江山扔在了一边。此时,越国却在厉兵秣马,伺机复仇。十年后,勾践认为时机成熟,下令北伐。吴国被打得落花流水,夫差请和,勾践不肯,夫差只好自杀。
勾践灭吴后令西施与他一起回越宫。还未起程,越王夫人赶来了,她怕勾践立西施为后,诬说西施是亡国的狐狸精,密令大将秦泽给西施拴块大石头沉江。巧的是,秦泽的父亲正是当初给西施和范蠡送李子的老汉。他假装执行命令,暗中托老父把西施这位越国功臣藏了起来。
再说勾践,自灭吴后,他渐渐开始猜忌功臣。范蠡见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决定归隐。临行前去看望秦老汉,得知西施未死,喜出望外,于是携同西施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最后定居在齐鲁一带,由于经商有方,成为巨富,人称陶朱公。
关于西施的结局,历史上有许多种说法。上面这个颇为浪漫的说法出自《越绝书》以及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的《浣纱记》等著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吴越战争之后,西施回到了美丽的若耶溪畔,度过余生。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浣沙篇》写道:
网络配图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入松萝,鱼沉畏荷花。
不过,此说在史书中找不到根据,应该只是后代文人的一个善良愿望。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墨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该书编写于战国时期,距西施生活的年代不远,其中所举的比干、孟贲、吴起之死,均与史实相符,由此推断,如果这个西施是我们所讲的西施,那么西施被沉也是真的。另外,古本《吴越春秋》也说:“吴亡,西施被杀。”《吴越春秋逸篇》更详细:“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鸱夷”就是皮袋,按这种说法,西施是被装在皮袋里扔进江中而亡的,这与同时代的伍子胥是一个死法,伍子胥就是被装在“鸱夷”里投入了钱塘江中。根据民间传说,千古奇观“钱塘潮”就是由于伍子胥的怨怒形成的。
分析以上三种说法,最后一种更符合历史的必然。假如西施真有其人,也不过是一个天生丽质、在吴越政治斗争充当了工具的农家女子。灭吴后,“兔死狗烹”是情理之中的事。看一看范蠡出逃、文种被杀,就知端的。
西施真的存在吗?
西施的传说虽然在民间和各种野史中异彩纷呈,但是关于西施的有无,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反对者的理由是:
其一,翻阅《史记·越世家》《国语·越语下》等正史,其中都记载了吴越两次交战,也都写了勾践失败后到吴国为奴以及后来勾践报仇雪耻之事,但都未提到西施。《史记》中还记载了范蠡的结局:勾践复国后,范蠡“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父子孜产……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但是,只字未提西施其人。《国语》《史记》离春秋时代较近,也未记录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卓越贡献”的西施,可见传说不是事实。
其二,西施是古代美女的通称,不是实指,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屡见。早于勾践两百年的《管子》中就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其三,所有与西施有关的先秦典籍,都不曾提到“美人计”。到了东汉的《越绝书》中,西施才开始与吴越战争挂靠,书中说:“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文种)献之于吴王。”此后,西施作为吴越战争的历史人物,开始出现于民间传说。而《越绝书》是部连作者都不能确定的书,其内容多采传闻异说,所以此书的资料不太可靠。
其四,关于《越绝书》的作者,最常见的说法是东汉的袁康、吴平等人。与袁康同时代的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完善了《越绝书》中文种献西施给吴王的故事,使施行美人计更加完整。后代人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大加宣扬,给西施故事的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一些地方志如《吴地志》《姑苏志》《会稽志》等,对西施传说亦做了种种杜撰,更增添了西施这一古代美女存在的可信性。
疑问出来了,如果离春秋时期较近的《国语》《史记》都没有记载西施的故事,五百年后的袁康、赵晔又怎么可能知道这段历史陈迹?
其五,否认“西施美人计”者还认为,中国历史上一到国家败亡,就找出女子来当替罪羊,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妲己,周幽有褒姒,不一而足。因此,吴越战争中的美人计,也不过是“女祸亡国论”的变种,是封建社会史学家和小说家的惯技,西施则是为这种观念而特意杜撰的一个人物而已。
唐代诗人罗隐在《西施》一绝中说得中肯: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综合以上各种证据,一部分人认为西施实无其人,美人计也实无其事。
还有一部分人相信西施是存在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
网络配图
其一,《管子》一书,并非一时之作,也非一人之作,而是由后人不断补充完成的,因此,用它来论证西施有无是不足为据的。而战国时期的《墨子》《孟子》《庄子》都曾对西施的“美”交口称誉,西汉初年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刘安的《淮南子》更是言之凿凿。因此,西施确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
其二,施行“美人计”或者误中“美人计”,都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因此,西施之事不见于史书,是因为吴、越两国史家讳言。秉笔严谨的司马迁因没有正史所依,而未将其纳入《史记》是不足为奇的。然而这富于传奇色彩的人或事,必然在吴越地区广为流传。此事首先由籍贯吴越的作家袁康、赵晔分别披露,正是其存在的证据。
其三,浙江绍兴曾出土了两面汉代制作的吴越人物画像铜镜,画像内容、题款有吴王、伍子胥、越王、范蠡、越王和二女。画中吴王怒视伍子胥,伍子胥则慷慨拔剑作欲自刎之态,越王与范蠡窃窃私语,暗自得意,那宽袖长裙、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二女,当然就是西施和一同进献的美女郑旦了。况且,为西施教习歌舞的土城山遗址尚在,供西施居住游览的姑苏台、馆娃宫、西施洞、玩月池等遗址尚存,由此认为确有西施其人其事。
历史争论往往是因为有证据,却又不是铁证,所以在没有更确凿的证据前,公婆都有理。不过,根据以上的辩论,显然,西施其人其事不存在的可信度更高,因为故事和遗迹都是可以杜撰的。然而,我们更愿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个绝世的、心系国家,却也多情的美人。我们依然会为这样一个美人的悲惨命运掬一抔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