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自古就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说法,这并不是对很多皇帝的高级黑,而是一种客观事实。在皇帝的眼中,没有什么比权力更重要,一旦有人可能威胁到其统治地位,皇帝就会痛下杀手。尤其是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即使没有谋反之心,因他们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就会被皇帝所畏惧,下场可想而知。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就开始论功行赏,分封了不少异姓王。不久后,刘邦就开始夜不能寐,害怕那些异性王起兵造反,对大汉江山产生致命的威胁。为了防患于未然,就开始以各种罪名,将战神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及燕王臧荼等功臣除掉,而张良、萧何等没有兵权的文臣谋士则得以善终。
网络配图
公元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在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辅佐吓,开创了大明王朝,定都于南京,大封诸将为公侯。为防止自己死后儿孙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朱元璋就以谋反之罪名,将李善长、胡惟庸及蓝玉等人除掉。据说,就连能掐会算的刘伯温,以及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都死于皇帝之手。
由此可见,很多战功显赫的开国功臣都不能善终,故有“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之名言。那么问题来了,古代功高震主者真的必死无疑吗?以下四人笑而不语。
一、秦国名将王翦
王翦,战国末年秦国的名将,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与白起、李牧、廉颇齐名,同为战国四大名将。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中,除了韩国外,其他六国中的五个国家都是王翦父子所灭,堪称秦朝建立的最大功臣。在灭楚之战前,一向清正廉洁的王翦,多次向秦王索要良田、豪宅,借此消除了秦王疑惧。正是因为他深谙君臣之道,灭楚后果断选择隐退,被秦始皇尊为师,从而得以善终。
网络配图
二、千古名相诸葛亮
三国大神诸葛亮,27岁时出山辅佐刘备,将几乎一无所有,且漂泊半生的刘备扶上帝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自从得到诸葛亮后,刘备对关羽和张飞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更难得的是,他对诸葛亮非常信任,且言听计从。刘备去世前,托孤于诸葛亮,并让儿子刘阿斗视之为父。
此后,诸葛亮独掌蜀汉军政大权,多次进行北伐曹魏。尽管如此,阿斗谨记父亲刘备的遗言,对丞相诸葛亮没有任何怨言,更没有想过“功高震主”这回事。公元234年,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历代名臣之楷模。
三、大唐功臣李靖
李靖,自由饱读兵书,本为隋朝将领,后在长安被李渊俘获,并被判斩首之刑。壮志未酬的他,在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喊一声:“您兴起义兵,本是为了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世民看出了他的才能,果断将其救下,从此效力于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尽管李靖具有功高震主之嫌,结局却相当圆满,不仅得以善终,且死后被赐陪葬昭陵。
网络配图
四、力挽狂澜的郭子仪
郭子仪,早年考中了武状元,却一直为得到重用。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都城长安很快被叛军攻占,大唐江山岌岌可危。此时朝廷想到了曾经的武状元郭子仪,任命他为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郭子仪二话不说,带着大唐军队就奔赴战场,很快就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
此后,因皇帝的猜忌,郭子仪曾被解除兵权,但不久后再度被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大败吐蕃、回纥联军,再次收复长安,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客观来说,郭子仪几乎以一己之力再造大唐,为唐朝续命100多年。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儿子娶了当朝公主。郭子仪受尽恩宠,余生都在享受荣华富贵,并得以善终。后世史书赞曰:“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