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有宋一代,文化繁荣,先后出现过多位天资过人的神童,蔡伯俙便是其中极为典型的一个。说他典型,是因为他参加童子科时年仅三岁,且一举过关,深得皇帝青睐,随即被授予官职。在宋代众多神童中,蔡伯俙是最年幼的一个。宋代的童子科,承袭唐制。据《新唐书》载,“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宋真宗时,倡导读书科考,那首著名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出自真宗之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蔡伯俙就出生在这一大环境下。
网络配图
蔡伯俙是福建福清人,平民出身,聪颖早慧,在家人的严格教育下,三岁时便满腹文章,被层层举荐到京城参加童子科。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三月,真宗在“御试礼部贡举人”(《宋史·真宗本纪》)后,随即亲御童子科,“召试神童”(《宋真宗实录》)。在此次童子科中,蔡伯俙表现不俗,一举夺魁。国家出了如此神童,一贯好大喜功的真宗很满意,也很高兴。兴奋之余,真宗很慷慨地赐蔡伯俙进士出身,授职秘书省正字。这个官职,为正九品下,主要负责校对典籍,刊正文章,官虽低微,但蔡伯俙由此步入仕途,时年三岁。当然,蔡伯俙不可能去做具体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留在秘阁继续读书深造。
神童现世,真宗意犹未尽。闰六月十五日,真宗又专门作御制诗一首,并派人赐给蔡伯俙,诗云:“七闽山水多灵秀,三岁奇童出盛时。家世应传青白训,婴孩自有老成资。才当学步来朝谒,方渐能言便赋诗。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万里有前期”。字里行间,有赞美,有期望,可见真宗对神童蔡伯俙的青睐。三年后,机遇再次垂青于蔡伯俙。天禧二年(1018年)九月,真宗立皇子赵祯为太子。当时,赵祯年方九岁,正是读书的年纪,真宗便命蔡伯俙做了太子伴读,同时做伴读的还有晏殊。晏殊也是神童出身,其学识不在蔡伯俙之下,步入宫廷更早一些。相比于蔡伯俙,晏殊更厚道,更诚实,品操也更高尚。
蔡伯俙是个人精,很会献媚,真宗问他是否思念父母,蔡伯俙回答说皇上如同我父母。太子赵祯喜欢玩,不喜欢读书,晏殊苦口规劝,而蔡伯俙却处处迎合赵祯,时时讨赵祯的欢心。宫中门槛高,赵祯跨越不方便,蔡伯俙便伏在地上给赵祯垫脚。真宗不时地检查赵祯的学业,赵祯畏难,便让晏殊代写,晏殊死活不干,而蔡伯俙却主动帮了赵祯的忙。真宗知道后,对蔡伯俙有了看法。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驾崩,赵祯即位,是为仁宗。此时,仁宗十三岁,不能理政,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仁宗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学习,蔡伯俙继续为仁宗服务。仁宗亲政后,不少近臣得到了提拔重用,唯独没有蔡伯俙什么事儿。天圣七年(1029年),十七岁的蔡伯俙“以家贫陈乞差遣”(《挥麈后录》),想到地方上任职,仁宗仁厚,不好意思拒绝,便让他到外郡上当差。
网络配图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相当于副宰相。这下,蔡伯俙吃醋了,心里很不服气,便找仁宗讨个说法。仁宗明白他的意思,说宰相身负国家重任,晏殊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胜任,你虽然很有才华,但为人柔媚,不够诚实,也不够正派,我年轻时不懂事,现在必须以国事为重。仁宗一席话,说得蔡伯俙灰溜溜出宫。当然,仁宗也没亏待蔡伯俙,让他做了郡守。
任职一方,蔡伯俙却凭着与仁宗旧时的关系,为非作歹,“颇不循法令,或被劾取旨”(《挥麈后录》),口碑很差,经常被弹劾。仁宗听说后,念其是东宫时的旧臣,没难为他,也没罢免他,只是将其调整到别的郡去。此后,蔡伯俙虽有所收敛,但毫无建树,仍旧三番五次地请求朝廷关照。后来,朝廷觉得他在地方上任职多年,对农业生产颇为熟悉,便让他做了司农卿,主管农业。司农卿不过是一闲职,没什么实权,蔡伯俙便又恳请朝廷让其监管江州太平观,以此补贴家用。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六十三岁倚老卖老的蔡伯俙奏疏,“切念臣幼稚幸会,效官从事,勉励愚拙,今已白首。重念臣生事萧条,累族重大,又无得力儿男可以供侍,一日舍禄,无以為生。……欲望圣慈特赐,许臣再任管勾江州太平观一任,觊仍廪,稍得养单贫。……以尽余龄”(《挥麈后录》)。
网络配图
从这份奏疏中,看以看出蔡伯俙混得很落魄,自己官职低,俸禄少,儿孙们也不争气,一大家子人日常开销几乎全靠他一人的俸禄。一个神童混到这步田地,确实可悲。朝廷念其是四朝老臣,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蔡伯俙一直干到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八十岁告老还乡,“年八十七”(《福清县志》)而卒。早慧未必成大器,神童未必有作为,蔡伯俙就是个例子。宋孝宗时,礼部官员在奏疏,“本朝童子以文称者,杨亿、宋绶、晏殊、李淑,后皆为贤宰相、名侍从”(《宋史·选举志》),而蔡伯俙以三岁举神童,名噪一时,历经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为官七十八年,最终“寂无所传”(《挥麈录》),“碌碌无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