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西施,本姓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山村。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她忍辱负重,以身救国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春秋末年,强大的吴国攻打越国,结果越军因寡不敌众而大败。越国国王勾践向吴国国王夫差乞降。吴王夫差不听大夫伍子胥“杀掉勾践,以绝后患”的劝告,把勾践夫妇和越国大夫范蠡,囚禁在姑苏虎丘,当夫差的马夫。三年后,被放回了越国。
网络配图
当勾践回国后,就立志要向吴国报复,恢复自己的威信。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欲采用美人计的方法来达到其政治目的。经过民间挑选,这个历史重要任务最终落在西施身上。西施带着亡国之痛,怀着爱国主义情怀,肩负着救越国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政治使命来到吴国。她用尽浑身解数让吴王对她宠爱有加,言听计从。
西施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机智勇敢,懂得如何讨得吴王的欢心。自西施到了吴王的身边,吴王就整日沉溺于酒色中,不顾国家安危。整日住在姑苏台,与西施一年四季享乐游玩。朝中大臣有劝谏的,都被他或训斥、或驱逐、或罢官,于是大家渐渐也就不敢说了。只有老臣伍子胥,见吴王如此无道,就在姑苏台下进谏劝阻,但吴王还是不理。伍子胥觉得吴王如此势必祸国,劝谏又不听,于是称有病不再上朝,吴国的国力从此日渐衰弱。
吴王夫差把万千宠爱集于西施一身,而西施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她时刻想着怎样让吴王高兴,怎样让吴王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好让吴王成为无道之君,荒废国事。伯嚭是吴国的大夫,深得吴王宠信,为人奸诈贪婪。越国利用他的这一弱点,经常给他送些金银珠宝,有时也给他送美女,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他不惜出卖国家,与西施一起说越国的好话。
公元前475年,越国趁国力强盛之际,攻打国力日益衰弱的吴国,大获全胜。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没进了黑暗的历史之中。
后人评价历史人物的眼光经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留意他们最为辉煌的时刻,忽视了他们落寞或者平静的岁月。西施就受到了这样的“忽视”。西施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光似乎只有昙花般的几年,更多的人生轨迹被人为忽略了。当我们想努力还原一个完整的西施时,会发现异常艰难,更会发现太多的谜团和思考。
网络配图
应该如何评价西施呢?历来多将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以为西施是祸水。唐朝罗隐曾有《西施》诗一首:“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首小诗破除了“西施是祸水”的论调。家国兴亡成败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吴国灭亡是各方面矛盾激化爆发而形成的,不应回咎于西施个人。将一国的衰亡归结为个体的美色,是为亡国君臣摆脱责任的托词。“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则用推论说,假如西施忠诚吴国,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在历史大势眼前,个人的作用究竟是有限的。西施是个爱国者,我们不能由于她的美色和她的作用,将她列为祸国魁首。
“红颜祸水”是中国历史上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俗话说: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不仅是帝王争夺的对象,也是他们玩弄的对象。他们已经习惯了把责任推给女人来承担。比如说,仗打败了,便叫女人去“和亲”,国家亡了,就拿女人来“顶罪”等等。这些红颜们,她们惟一的错误就是长得太漂亮,可这也算是罪过吗?帝王身边的女子是否就不能生得如花似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不可否认,西施为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人将西施在吴越争霸中的历史作用过分拔高,仿佛西施成为越国灭吴的头号元勋、王牌武器。这就严重背离了史实。西施在吴越争霸大局中仅仅是一枚极小的棋子,作用有限。
西施给后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扑腾”一声沉进了水底。于是乎,后代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吴国灭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往了呢?她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
1、一种说法是愧疚自缢说。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被范蠡带走说。这种说法较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
网络配图
3、被范蠡沉湖说。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被吴人沉江说。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唐代人写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5、被勾践沉江说。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被越后沉江说。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这种说法因较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较流行。《东周列国志》上就是这种说法。
笔者赞成“沉江说”。不管是吴人、范蠡、勾践或王后沉的。
因为“沉江说”,典籍记载较早。离吴国灭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亲士篇》中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这些人都是“死其所长”——因各自的所长招致相同的祸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里遇害的。他清楚地说“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确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
另一典籍《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鸱夷”,有人解释是指范蠡,根据是范蠡曾经“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史记·货殖列传》)。
笔者认为这里的“鸱夷”,解释为“牛皮”较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于江”上了。范蠡改姓名为“鸱夷子皮”,是纪念朋友和对手伍子胥的怀念。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也是用鸱夷牛皮收敛的尸体。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载:“鸱夷子皮,范蠡自谓也。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还有一个佐证:浙江沿海一带一道名菜“西施舌”(一种蛤蜊肉),据说就是纪念西施沉江的,所谓美女加美食。
笔者在《西施颂》采用的是“沉江说”,并设计了范蠡弃官亡走后,在江面上看到了牛皮裹着的西施尸体,派人送她回家乡安葬的情节。
也就是说,西施之魂已经回归故里,至于埋葬在什么地方,是葬的尸体,还是衣冠,则需要进一步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