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中国地域广阔,大部分地区都是处在温带、热带气候区,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夏天也特别的炎热,尤其是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仿佛夏天也比前几年更热了。在这气温高达40°的夏天,虽然现代化的空调、电扇为大家带来了一丝丝凉意,但是一离开他们,坐着不动都会感觉好热。我想大家小时候都会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古代人夏天不热吗?他们没有电是怎么度过炎炎夏日的呢?历史告诉我们,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即使没有电,他们却想到了其他方法消暑避夏,而且有些方法流传至今依然在用。
下面让我们看看古代的那些消暑神器:
网络配图
扇子
扇子是古人夏天降温用的最普遍的神器。扇子最早是谁发明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按照人类的本能,估计在原始社会就应该有雏形了,不过那时拿的应该是树叶等东西。后来随着人类的进步,制造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扇子也变的种类繁多。古人称扇子为“摇风”、“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作的,经济条件差的就用芦苇竹条编的,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到了汉代,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腾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令人震撼,简直比现在的电风扇还好使啊!
凉屋
唐代开始出现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这个方法比“人工风扇”和“叶轮拨风”效果好得多,是古代科技的进步啊。到了明代,“凉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高度,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古代凉屋的巅峰之作。
网络配图
冰块、冷饮
古人有这些外界的降温手段后,自然开始琢磨怎么从饮食方面降温降火。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用。古人先是通过冰块给室内降温,后来慢慢把冰块和饮料、食物相结合,创造出冰棒、冰镇米酒、消暑汤等。
到了宋代,古人冷饮的制作水平几乎和现代差不多了。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幸福地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三百年后,被法国人出高价买走,此后不知怎么的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网络配图
瓷枕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瓷器之乡”,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涂了一层特殊配方的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特别凉快。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恐怕就是古人对瓷枕的最好赞美。
古人降温最后的大杀器——心静自然凉!此神器一出,任你气温四十度还是五十度,都要统统归降!这句话出自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苦热题恒寂师禅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此方法皆适用!“心静自然凉”不仅可以指对气温炎热的控制上,还可以指遇到烦心事,不急不躁,头脑冷静,心里清明,方能找到解决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