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牌匾上的这个字少了一笔 隐藏一皇室秘密 故宫上的匾额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在建筑物中,门与墙的区别是,门是活的,而墙是死的。墙是一睹坚不可摧的壁垒、不可逾越的障碍;而门却可以常开常关,成为人进出的通道。把门敞开,在向外界坦露胸怀的同时,也从外界取景;关上大门,是为了避开尘世的纷扰而独守那片宁静的天地。在这一关一开之间,门由此体现了它存在的意义。

网络配图

  在众多的‘门’中,我们比较了解的有法国的凯旋门,巴黎圣母院的那扇宽容之门,而最让我们骄傲的是我们国家故宫的大门。去过天安门的人就会看到那高高的圆形门洞,那钉着铜钉的、厚重朱红的门扇。同时, 北京“门”十分的多,这是初到北京的人的感受,内九外七共16座城门。不过非常有趣的是,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内九门牌匾的“门”字上都是没有那个钩,“门”字为何没钩儿呢?这是为什么?

  这有几种这样的说法,其中一些还不乏有历史依据。有一种说法是“门”字带钩不吉利。据说有一年,有位皇帝从正阳门出去祭天时,无意间抬头看了看城楼上的匾额,觉得“门”字带钩看起来十分的别扭。因为他觉得“钩”除了可以钓鱼外,还可以勾住一切水生动物,当然也包括象征着天子的‘龙’,因此内心觉得十分的不舒服,于是祭天一回去就颁了一道旨,让人重新写“正阳门”的匾额,并且命令城内的所有匾额的‘门’字都不能带钩。

  像朱元璋也曾因为这个‘门’字大费周章了一番,还因为这个字斩杀了一个人。不过与前例不同的是,朱元璋之所以为了一个字大发雷霆,是因为当时书写明宫殿匾额的詹希原在书写时,将“门”字的末笔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认为这是代表要把明宫的门关起来,阻挡了他招贤纳士的门路。于是将詹希原斩杀了,这真是伴君如伴虎呀!后来明朝迁都北京,但是旧习传承下来,所以‘门’自然而然没有钩。

网络配图

  还有一种说法是,“门”字带钩引火灾。在清代《坚瓠壬集》引马愈《马氏日抄》:门字两户相向,本地勾踢。宋朝的都城临安,玉蝶殿发生火灾,延及殿门,有臣子认为是因为门字有勾脚带火笔,所以招招致火厄,于是将匾额撤下来全部丢到火中,于是火才熄灭。于是后来的人书写‘门’字就少有人勾脚。像南京宫城门的匾额都是朱孔易所书,门字都没有勾脚。由此看来,古代的皇帝都有一个迷信,不管是怕被钩,还是怕招火,都是一种忌讳,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

  不过,门的意义不在于一个字的书写方式,而在于一扇门它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进步和发展,而门就成了人和外界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 清王朝闭关锁国,这扇门只是为了阻挡进步的文明而守住封建腐朽的统治;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扇门才重现生机,我们从这里走向世界,世界也从这里走进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