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纪晓岚怎样巧帮老家子侄科考作弊 纪晓岚的真实面目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科考作弊,是与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相伴而生的一种顽固丑陋行为。现代的高考,有人作弊;古代的科举考试,同样有人作弊。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就曾经在没有现代高科技设备的情况下,在朝廷对考生作弊严苛的防范下,成功的帮助他老家的子侄们在考取举人的乡试中作过弊,其手法之绝,让人赞叹。

  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都对考生作弊行为防范甚严,都采取过一些严密措施。如唐朝、五代时期设置的“棘院”,金朝时期的裸体搜身,都是为了防止消息传递和“小抄”带入。到了清朝,顺治皇帝命令规定:“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果发现有谁敢“怀挟”着“片纸只字”,先到考场前“枷号”一个月;请人代笔替考者,两个人统统“枷号”;如果搜检人员“知情容隐”,一律问罪。即使这样,但作弊者仍不乏其人

网络配图

  乾隆皇帝为了消除考试作弊现象,对考生实施了更为严苛的手段。他规定:“考生帽子不准用双层,皮衣去面,毡衣去里,衫袍都用单层,袜子用单毡,鞋子用薄底,坐具用毡片,卷袋不许装里子,笔管镂空,水注用磁,甚至考生携带的糕饼也要切开检查。”不仅如此,考生入场前,还要排成一行,鱼贯而入,以便于搜身。搜身的时候,由两个搜检人员同时搜检一名考生,一门、二门各搜查一次。如果二门搜检人员搜出考生“怀挟”,一门的搜检人员要予以处治。考生进入号房以后,立即关门上锁,直到考试结束。

  科举出身并担任过几次乡试、会试正考官的纪晓岚,对这些规定十分清楚。恰巧顺天府乡试那年,纪晓岚老家的一批子侄们要参加选拔举人的科举考试,作为长辈,纪晓岚自然希望他们高中,但也信心不足。当时乡试的主考官王翰林,得知身居要职的纪晓岚有不少子侄要参加此次乡试后,便有意攀附,前来拜访时表示愿意从中做点手脚,帮助一下纪氏子弟。

  王翰林的一片诚心,让纪晓岚十分感激。但考虑到乾隆皇帝对参与作弊官员的严酷惩治,纪晓岚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到了一个既能保住王翰林,又能让子侄们中举的绝妙办法。纪晓岚对王翰林说道:“有劳王大人惦记。不过,纪氏子侄们大都不成器,写个‘也’字,连钩都不会挑,我断定他们不能题名。”王翰林是个聪明人,早把纪晓岚说话的弦外之音记在心里。

网络配图

  王翰林走后,纪晓岚立即修书告诉家人:凡是今年赶考的,写‘也’字时一律不许挑钩。纪氏子弟们虽然不明就里,但还是依计而行,文章中每逢写‘也’字的时候,都不挑钩。果然,乡试揭榜后,纪氏子弟同科竟然中了八个举人。当然,这样好的成绩,既少不了王翰林的功劳,也离不开纪晓岚的好主意。

  纪晓岚想出来的这个办法,确实巧妙绝伦,其本质就是在试卷上做“标记”。但盲目的做标记,是很容易被察觉出来的,而且也会被认为对试卷“不恭”而被一票否决的。古人行文,断然少不了“之乎者也”一番,把一个常见的“也”字稍作“改造”,隐藏在赫赫千言的文章中,那些不明白其“深意”的考官们是很难发现的。纪晓岚“也”字不挑钩的作弊手段,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从纪氏的后人口中传了出来。不过,那时纪晓岚和那年中举的子弟们都已经作古了,因而没有引起什么风波。

网络配图

  纪晓岚发明的这种作弊方法,也被后人多次效仿,而且屡试不爽。就连有的小学生,小学期末考试的时候,也曾被尝试过。但那只是几个老师为了提高班级整体考试成绩,而采取的一种“策略”而已。其实,不论什么考试,考的是公平,靠的是真功,那些企图通过作弊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即使侥幸成功,拿了高分,上了大学,终究是自欺欺人,是经不起人生和社会考验的。更何况现代“反作弊”手段越来越先进,即使考生用了先进的电子设备,也逃不过监考人员和监考技术的眼睛。那些还在挖空心思,研究作弊手段的考生们,不妨把这种“小聪明”放在功课上,认认真真地学习,堂堂正正地考试,只有这样,才是对自己的十年寒窗”最好的交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