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住在归化城时,不过是一个“官二代” 慈禧的居所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土默川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所描绘的敕勒川,其实就是土默川。到了明朝万历初年,它也只不过是蒙古土默特部的领地而已。土默川是边塞草原的极寒之地,明朝的当家人对此也没有多大耐心,只是作为明朝边疆一部分,相对稳定就当巩固了。

  当时,土默部的首领阿拉坦汗(也称俺答汗)很有战略眼光。他深知,逐水草而居、流转放牧虽然是马背民族的习性,但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和飘忽不定的生活却导致了部族人口见少,甚至影响到了部族的生存和繁荣。于是,他痛下决心,决定改变一下思路,在土默川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建造一个城垣,让多数部族人过上定居的日子。

  说做就做。1572年,阿拉坦汗召集数百计能工巧匠,模仿过去的元大都,在土默川的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开始建筑城垣。1581年,一座崭新的土围之城终于在土默川草原落成。当初蒙古人称其为“库库和屯”,经明王朝赐名,才有了“归化”城这一称谓。

网络配图

  转瞬之间换了朝代,大清王朝成了这片土地的主宰者。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一个叫惠显的北京满州镶黄旗人,成了归化副都统。1849年,惠显的儿子、己经成家立业的惠征也到了归化,当上了归绥道道台。官位虽然没他父亲的官位高,但也是清朝文职正四品地方行政大员,兼带“兵备”头街。

  归绥道道台除了主管归绥地区民政,还具有整饬地方兵备之责(在清代则专管汉兵,即所谓绿营兵,不管在归化城地区的满、蒙旗兵)。必竟是实职一把手,惠征的权利要比他父亲大的多,因为起初他父亲在归化做副都统,职位虽然比他高,但是有职无权

  现在呼和浩特一中那个地方就是归化城归绥道衙署旧址,衙署的后院就是道台的内宅。惠征任归绥道道台后,未嫁的女儿也跟其住进了衙署内宅。惠征那个未嫁的女儿就是后来权倾一时、搅乱了清朝政局的慈禧太后。

  根据惠征到任和慈禧去世的时间进行等差计算,慈禧跟随其父入住归化归绥道衙署时,应该是十五岁,当时名子叫叶赫那拉。

  命中注定,叶赫那拉就不是一个不同凡响之人。17岁时,被官迷心窍的父亲送进皇宫。五十多年的时间,她从一个贵人,经历了妃嫔、皇太后、老佛爷等角色转换,最后成了高过皇帝的极权者,顺利实现了“五连跳”,甚至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撼动,不能不说,太拉风了!

网络配图

  慈禧在归化城度过了三年光阴,其典型的物证有两处,一是怿园里的“懿览亭”,二是“落凤街”。不过慈禧出生在“落凤街”一事,纯粹是民间传说

  懿览亭就在归化城的怿园内。《归绥道志》、《绥远通志稿》有记:“懿览亭者,慈禧皇太后昔随承恩公惠公(惠征)任所……其址在东扎达海河迆北,道署之园……”

  《改建归绥观察使署始末记》又说:“署后故有园,然蓬蒿充塞,已就荒落。于是剔草爬石,通以曲径。经双清书屋,循山径而上。因旧屋三楹,饰以廻廊画槛,颜之曰环翠山房。右建草亭,叠石山,蜿蜒而下,俯临方塘,疏清渠,驾小桥,以北达山下之树滋亭。列石几二,以助临眺。岚光树影,流水冷然,登高以望,边城之形势,陇亩之勤劳,毕呈於目。既成,名之曰怿园。取既夷既怿之意也。”

  从上两段史料来看,怿园在道台衙署的后院,懿览亭就在园内。亭园美丽、和悦、深幽,肯定是大人勤于休闲、孩子乐于嬉戏的景观之园。

  至于“落凤街”一说,有据可查的是,道台衙署未建好前,惠征一家曾在归化城五里之外的绥远城协领衙门那里暂住过一段时间,协领衙门就在庆丰街的西边。但此后有人以“庆丰街”改为“落凤街”等事实,推测和演绎“落凤街”是慈禧的出生地,并不可靠。

  慈禧在归化城住过,这是不争的事实。她没给归化城百姓带来幸福,也没给当地人带来厄运,顶多是一个“官二代”。

网络配图

  当政的若干年里,一些习惯了溜须拍马的封建马仔们,把“懿览亭”当成“圣地”,不惜花费重金装饰亭子门面,恨不得在怿园内为“老佛爷”再塑金身。这些满清家奴,一点也想不到,正是有了慈禧,中华民族险些置入“亡国灭种”的境地,大清这个自诩为“天朝大国”的王朝,终于在内忧外患下,破败,枯死,一直走向灭亡。

  如今,懿览亭没了,怿园没了,落凤街没了,就连慈禧墓也都被军阀孙殿英祸害了,但历史的车轮仍然滚滚向前。雄居在土默川上的呼和浩特(过去的归化城),在各民族的团结奋斗下,早已经变成了一个宜居美丽的“青青之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