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手托宝瓶其实叫军持:系僧人盛水用具 观音手托净瓶图片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经典版《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是不是早已在你的印象中定格?庄严雍容的观音菩萨手里托着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扫开残雾的垂杨柳……说实话,这个俗称“净瓶”的宝物,可是很多人的心头好啊。不过,净瓶并不是神话传说中的产物,在古人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物件所在。今天的“主角”,就是被收藏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一件“壶”状的物件,早在几十年前入库时,就被人登记为“净瓶”,实则严格意义上讲,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军持,这是古代僧人的标配。

网络配图

  这件宝贝的器形和影视剧中的净瓶略有不同,它有着圆形的腹部、细长的瓶颈,瓶体一侧有一个碗形口,高22.80厘米,顶部残口直径1.5厘米,肩部碗形口直径3.37厘米,重1.06千克(腹内有包含物,晃动的时候,包含物也跟随滚动,似为球体)。为什么这件宝贝叫军持而不是净瓶呢?其实,净瓶是军持的一种。在现代的研究性出版物中,也多把此类物件称为净瓶,甚至把长颈、小口、鼓腹的器物都称为“净瓶”,由此“净瓶”成为这种器物的泛称。

  军持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次南石上则有佛置捃稚迦……捃稚迦,即澡瓶也。然则军持之名,捃稚讹文,又省迦字。释家以之洗手,故曰澡瓶,亦曰净瓶。”季羡林在注释中表明,“(捃稚迦)梵语“Knudikā”的音译,意译为水瓶、澡瓶、净瓶、澡罐等也,本来是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但佛教徒也在使用,最后并赋予了宗教意义,久而久之成为僧众十八物之一。”所以,军持一词是舶来语,为梵语“Knudikā”的音译,也翻译作:“军迟”“君墀”“君持”“捃稚迦”等,属于佛教用器,传自印度,为云游僧人盛水洗手的用具,虽说瓶子体量不大,但携带方便,主要带给人一种仪式感。

网络配图

  顾名思义,净瓶的净字,代表着干净和整洁,佛教中有很多都加有“净”字的词汇,比如为僧尼服务的人为“净人”,僧尼使用的洗澡器物也分为净澡罐,这都说明佛教对于“净”的一种宗教追求。唐代高僧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载,军持分“净瓶”“触瓶”两种,二者在制作和使用时有严格的戒律,净瓶就是用瓦瓷制成的,只有等你手干净的时候才能拿,并且要放到干净的地方去;触瓶就是铜铁材质的,就为图个方便,随便放哪里都行。不过,当军持传入中国后,净瓶和触瓶逐渐混淆,这也意味着军持与净瓶的混用,所以后来的佛教典籍常常将二者等同。

  说到底,省考古研究所的军持和影视剧中观音娘娘手中的宝瓶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反映了军持功能的变化——它逐渐成为一种法器而非生活用具。据省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郝丽君介绍,在许多绘画和石刻造像的菩萨(多为观音)手中常常拿着军持,早期是随手拿着,是云游挟持的表征,如四川省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中,有一件南朝菩萨立像,菩萨左手提净瓶;隋代以后多托举,且配有柳枝,和净瓶某种宗教涵义的加强有关;五代至明清有一种器物,与军持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只有高耸的细颈,而不带肩部的旁口,学者多称为“单口军持”。

网络配图

  早期文献所记载的军持双口功能不同,旁口用于添水,颈口用于饮水,而此类“单口军持”表明添水只通过颈口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再用于饮用,只是盛水器。黄叔旸《鹧鸪天·暮春》:“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说明净瓶更像一个“插器”,既作插器,器内当盛水,脱离了原始功能的净瓶更接近于这种“单口军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