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古代皇帝的名字,多数都是一个字。比如唐代,名字为二字的皇帝就两位: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而这两位还都是意外继位。宋代,名为二字的皇帝只有开国之君太祖赵匡胤一人。然而明代却颠倒了过来,除了第二代篡位的成祖朱棣,其他人的名字都是两个字。这是为何呢?
(1)为什么古代皇帝多用一个字的名字?
皇帝取名是有讲究的,最重要的是,字不能多。
网络配图
你猜为啥?
因为古代有避讳的规定,皇帝的名讳(御讳)用字,其他人是不允许用的。比如唐太宗叫李世民,“民”就不许别人用了。但民是常用字,不用又不行,怎么办呢?办法是找一个字来代替它。唐代用“人”来替换“民”,所以唐代人所称的“人间”,其实是“民间”。
麻烦吧!
因为有这个麻烦,所以历代皇帝取名,一般有两个大的方向:
第一,尽量只用一个字。如宋代,除了开国打江山的太祖赵匡胤,后代都是一个字。他们多数都是继位后改名的,如太宗,本名“光义”,当皇帝后改名为赵炅。宋代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即位前名都是两个字,继位后才改为一个字。
第二,名字尽量用生僻字,不用常见字。
比如西汉宣帝,原先有一个在当时极普通的名字:病已。他即位后,就宣布改名为刘询。他下诏说:“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所以改名为较为少用的询字。
我为什么说“两个大的方向”,不说规则呢?因为皇帝改名固然有为百姓方便的,但天子多任性啊,他们改名的理由五花八门,才不大守“规则”呢!我一位供职于故宫博物院的朋友曾专门研究过皇帝的名字——书名就叫《皇帝的名字》,总结出六种皇帝改名的原因,便民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2)为什么明代皇帝之名多用两个字?
网络配图
明代皇帝,除了明成祖朱棣的名字是一个字,其他都是两个字。这在历史上汉人王朝中是比较少见的。
朱元璋的头几个儿子都生于称帝之前,那时他可能还没想得太长远,但他已经知道,对于贵人来说,一个好名字的重要性。所以他本来叫朱重八,便自己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他去世的爹,名叫朱五四,也替老头子改了,叫朱世珍。来军中投他的外甥李文忠、侄儿朱文正,也都是他给取的名,都是两个字。
看看,朱元璋本人、他爸爸、他外甥侄儿,都是两个字,可他的儿子们,从长子朱标开始,朱樉(秦王)、朱棣(燕王)……却都只一个字,其中缘故,并不清楚,但他给孩子们取名,已有规律可寻,比如他们名字里都带一个木字旁。
到大明王朝的第三代,又全是两个字的名字了。
第三代最先受封的,是朱元璋的侄孙、靖江王朱守谦(朱文正子),名字就是两个字。他名里那个“守”字,是靖江王那一系藩王的“派”。
朱元璋在洪武六年初编的《祖训录》里,已经为他十几个儿子的子孙们,分别拟了“派”。比如太子朱标的儿孙辈的派,为“允、文……”,所以朱标之子建文帝就叫朱允炆,朱允炆的儿子叫朱文奎、朱文圭。
建文这一系的帝位,后来落到四房燕王那一支,燕王子孙的派是: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网络配图
所以从朱棣之子仁宗开始,名字分别为:高炽(仁宗)、瞻基(宣宗)、祁镇(英宗)、祁钰(景泰帝)、见深(宪宗)、祐樘(孝宗)、厚照(武宗)、厚熜(世宗)、载垕(穆宗)、翊钧(神宗)、常洛(光宗)、由校(熹宗)、由检(崇祯帝)。
朱元璋为后世子孙拟定了二十代的派,每一代都规定了第一个字(“派”),皇子生了,只需要取后面一个字就可以了。可惜的是,就像有网友说的,刚刚走到“由”,才一半,大明就灭亡了。
派的用字,不避讳。比如明武宗叫朱厚照,他的堂弟朱厚熜(即后来的嘉靖帝)就没避武宗的“厚”字,因为“厚”是朱棣第六代子孙共同的派,不必避讳。但明代皇帝名字中的第三个字要避,比如朱厚照的照,一般就写作“炤”。如果严格一点,形近的字也要避讳,比如朱厚熜即位后,重用张璁,熜、璁字本不同,可以不避,但张璁做了大学士后,觉得不安,主动请求避讳,便由皇帝赐名为张孚敬。
可以说,明代皇帝用名的主要变化,就是采用了派,所以形成了两个字的帝讳。但由于派不必避讳,所以差不多还是一个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