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汉朝主父偃主张“推恩令”,以把封地分封给诸侯子弟来分散诸侯王的权利,从而达到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目的,其实这个“推恩令”,在主父偃这里并不是第一次提出,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汉景帝时起的晃错,都提出过类似的建议。贾谊主张多封几个诸侯王来分散权利,和主父偃的推恩令相对而言都属于比较温和一些的做法,晃错的做法则最简单粗暴,削藩。也正因为如此,晃错的结局应该是最悲惨的,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腰斩于市。
网络配图
汉文帝时期,晃错任太子刘启的家令。晃错此人,能言善辩,出众的口才,再引经据典,把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唬的一愣一愣的,直接把晃错当成人生偶像了。是故,太子刘启即位为汉景帝后,对晃错大加提拔,宠信有加。许多提议都是君臣两人私下咬耳朵般的悄悄话里就下了定论。国家大事不与众臣商讨,不经九卿商议,直接两人敲定,一时风光无限。丞相申屠嘉为人忠正刻板,曾经有人在下朝时间去拜访他,他也是拒之门外,言之公事公堂办,和人无私事,其古板可见一斑,自是看不得晃错如此不顾礼法,恰逢晃错不顾祖制擅自凿开庙墙只为开一道门方便行走,遂决定去汉景帝跟前说理。谁知道晃错提前得到消息,先他一步去汉景帝跟前认罪获免,丞相申屠嘉前来兴师问罪,却被汉景帝驳回,古板严肃的丞相申屠嘉自觉深受侮辱,回家后也挺想不开的,吐血后没多久就被气死了,晃错的风头一时更甚。
于是,晃错旧事重提。以前汉文帝时期,他就曾经提出过“削藩策”,不过那时人微言轻,也未经采纳。削藩毕竟是大事,景帝也不敢再向从前一样两人私下商议决定。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会讨论,因皇帝宠信晃错,无人敢提出异议,只有窦婴不同意,不过无人支援。晃错和窦婴从此结仇。
晃错强行削藩,据说当时还惊动了他老家的父亲,他父亲不远千里跑来问他,为何要削藩?晃错说为了国家的稳定,晃父伤心的说,你维护了国家稳定,可是我晃家却要从此灭亡了。晃父回老家后就服毒自杀了,说与其日后被赐死不如现在先自杀,好歹还能好死。不得不说,后续的发展,的确没有出乎晃父的意料。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深感自己权利受到威胁的诸侯不干了,吴楚等七国以诛晃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听到消息后和晃错商量怎么办,晃错建议让景帝去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网络配图
恰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此时的晃错,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君主所舍弃。
后来,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鸥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已经做好打算牺牲晃错的景帝批准了这道奏折。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诛晃错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而被腰斩于市的晃错,只是成为了一个瓦解诸侯叛乱借口的工具,为缓解当时的战争赢来了一丝踹息的机会。
网络配图
一心为国的晃错,也许在死前的那一刻,都不明白自己一片忠心,为何得到的却是腰斩于市的结局?也许有人会说汉景帝刻薄寡恩,在危急之时选择牺牲晃错,但是小编觉得,固然汉景帝有他做错的地方,当时也存在许多客观因素,晃错本身,也有他自身的原因。不靠实干只靠能言善辩位极人臣,本已惹得众臣不满,晃错还不加收敛,不懂得韬光隐晦的道理,反而是愈加我行无素,还气死了丞相申屠嘉,和众臣的关系更是不好。提出“削藩策”,虽是出自于一片忠心,却没有预见好诸侯的反应而做出对应之策,就贸贸然的鼓动皇帝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最终自己本人也落得个身死的下场,不得不说晃错本人也是有责任的。只是,晃错一心为国,所作所为虽是过于鲁莽草率,但却是真心为国考虑,从国家的长远发展出发提出“削藩策”,腰斩于市的下场,于他而言,也委实太过惨烈了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