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盛唐时代最重要的一次宴会上发生了什么 盛唐时期是哪一年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哥舒翰平素与安禄山、安思顺兄弟之间有些嫌隙,彼此看不顺眼,唐玄宗常常从中调和,希望他们如同亲兄弟一样相处。

  天宝十一年的冬天,安禄山、哥舒翰和安思顺正好都在长安,唐玄宗就让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出面,设宴款待他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唐书·哥舒翰传》记载,这顿饭的地点是在城东,更具体的位置没有细说。宴会由高力士主持,其实是代表唐玄宗。玄宗皇上没有出面,不过他特意下诏,做了一道名为“热洛河”的菜肴,给他们送过来。

  参加宴会的四个人,称得上大唐朝廷中最有实权的人物。其中安禄山的实力最强大,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兼河东节度使,东平郡王。

  相比之下,安思顺和哥舒翰的地位稍差。哥舒翰曾经做过安思顺的副手,天宝六年十一月,唐玄宗在华清宫召见哥舒翰,十分欣赏他,任命他为西平太守、陇右节度副使。同时任命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领武威郡。到了天宝九年,朔方军乱,安思顺又代掌朔方节度使一职。

  天宝十一年,李林甫辞去朔方节度使一职,推荐安思顺替代自己,于是安思顺正式改任朔方。在这前后,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

  唐朝自开国以来,一直有使用蕃将的传统,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人。但他们只是冲锋陷阵的战将,并非统领一方的帅才。

  到了唐玄宗时代,这个传统被打破,开始重用蕃将。向唐玄宗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就是李林甫。开元年间,薛讷、张说、萧蒿等人入朝为相。这些人在地方做过节度使,以方略而积边功,入朝以后,严重挑战李林甫的权威。为了与他们相抗衡,巩固自己的权势,李林甫建议唐玄宗使用蕃将。他认为,以文官为统帅,不能在战场上身先士卒,这也是边患一直不能尽除的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玄宗听从李林甫的建议,提拔安思顺为节度使,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为大将。《谭宾录》中总结这几位蕃将的特点,分别是:安禄山有功,哥舒翰有勇,安思顺能军,高仙芝善战。后来的历史证明,李林甫倡议的这种转变是灾难性的。

  天宝十一年,天下太平已久。此时的唐玄宗年事已高,家、国、天下似乎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安逸之心膨胀到了极点。惟一让他不放心的是那几个手握重兵的蕃将,所以一有合适的机会,他就让三个人坐到一处,调解他们的矛盾。

  这是关系到社稷安危的一次宴会,唐玄宗为什么不亲自出面宴请三人,原因不得而知。或许这是一种煞费苦心的设计——如果唐玄宗亲自出马,那三个人必然态度恭敬,大家坐在一起,说一些不咸不淡的场面话,宴会体面地结束,却是一点作用都没有。

  由高力士出面,既是让三个大臣放轻松,大家在一起说说心里话,让此前的嫌隙冰销瓦解,又可以观察一下,对皇上的一番苦心,三个人的态度如何。回到宴席上。

  高力士代表唐玄宗请安禄山、安思顺、哥舒翰坐到一起,自然不是为了品尝美味,他要劝他们尽弃前嫌,彼此和好如同兄弟,共同为皇上效力。宴席中间,安禄山最先做出回应,对哥舒翰说:“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您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说起来,我们族类相同,彼此怎么能不亲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哥舒翰点头称是,说:“熟话说:‘狐向窟嗥,不祥’,因为狐狸忘了自己是从哪里爬出来的。既然安兄对我如此亲爱,我自然也要坦诚相见。”

  “狐”、“胡”同音,安禄山不是傻瓜,自然听得懂哥舒翰的骂人话,忍不住勃然大怒,骂道:“大胆的突厥!”

  哥舒翰不吃这一套,立刻就要骂回去,高力士急忙向他使眼色,不让他把事情闹大。哥舒翰不买别人的帐,却不敢不听高力士的话,因为今天这顿饭,是高力士代表皇上张罗的。

  话不投机,再坐下去也无趣,哥舒翰推开酒杯,说自己醉了,离席而去。到这里,高力士的调节是失败的,唐玄宗的愿望没有实现,三个人之间的怨结反而比过去更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