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毒计:浇灭了大汉复兴的最后一粒火星 三国第一谋杀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三国中权谋争斗比比皆是,各方势力政权夺利,勾心斗角。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讲一则三国最毒的一条毒计。

有句老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比较容易理解,年轻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更容易打架斗殴、寻衅滋事。那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因为老读《三国》是为“贼”。贼是奸诈之义,人老了深谙世故,再读《三国》,比较容易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有此论。

网络配图

那么满篇权谋的三国,哪一条称得上“第一毒计”?所谓毒计,应该满足主客观的条件:主观上是恶意的,没有考虑黎民百姓,纯属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私利;客观上影响恶劣,对天下苍生、历史进程造成不可挽回的坏影响。

笔者看来,第一毒计莫过于董卓死后,贾诩怂恿西凉诸将攻破长安之计。这条计谋居心叵测、影响深远,浇灭了东汉王朝复兴的最后一颗火种,直接造成之后数十年军阀混战,数以百万的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让我们来看看这条计谋出台的背景:

东汉末年,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张让争权,纨绔子弟何进在手里有兵权的情况下,居然引狼入室,让董卓入京“调解”。

董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协众,睚眦之隙必扳,人不自保”。率军初次进兵洛阳时见城中富裕,便放纵手下士兵实行所谓“收牢”运动,到处杀人放火,奸淫妇女,劫掠物资,把整个洛阳城搅和的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控制中央政权后,废掉少帝立献帝刘协后,董卓残忍不仁的本性进一步暴露出来,他经常派遣手下士兵四处劫掠,造成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此时黄巾军起义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各地割据豪强也趁机发难,借讨宦官或者董卓为名,招兵买马组织军队,整个东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网络配图

献帝初年,王允替代杨彪担任司徒职务,同时兼任尚书令,王允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名门望族,以及东汉政权核心支持者,受命于危难之秋,毅然承担起恢复和革新东汉政权和社会的重任,与尚存的大臣们一道努力重新树立皇帝的权威。

王允联合朝中支持皇帝的大臣,成功策反董卓的心腹吕布,在朝中文武大臣集会于未央殿的机会,当场杀死董卓,并诛三族。

董卓被杀后,满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万岁!长安老百姓高兴得在大街小巷载歌载舞,同祝国贼被诛。

此时,皇帝青春年少聪明伶俐,朝政为忠臣王允把持,大将吕布负责军事,政权官僚体系尚存,宦官外戚均被诛杀殆尽,京城百姓拥护。大汉王朝,终于出现了最后一缕曙光。

只可惜,这只是回光返照而已。王朝复兴的最后一棵火种,被贾诩的毒计狠狠浇灭!

董卓死后,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他的凉州旧部时,极不果断慎重,既想赦免又想解散,结果传言说他要杀尽凉州兵,一时人心惶惶,王允也没有安抚。

网络配图

李傕等凉州旧将担心被杀,准备遣散部队各自逃命。这时贾诩出场,拦住李傕、郭汜等人,对他们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意思是听说人家要杀光我们凉州旧部,你放弃兵权肯定是个死,干脆打出复仇旗号召集军队进攻长安,赢了可以夺权,输了再跑也不迟。

听了贾诩的建议,李漼和郭汜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诸将,兵犯长安,很快凑起十万大军,轻松击败吕布。进入长安后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司徒王允等大汉最后的重臣们悉数被杀。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江山倾覆。

贾诩此计毒在完全只考虑个人安危,他熟悉李傕等人的残暴无度,但完全不考虑这支打着复仇旗号的骄兵悍将进入京城的后果,时机也拿捏的恰到好处,在王允没有完全掌控局势前致命一击,稳准狠辣。

此计之后,大汉王朝最后的荣光随之而去,皇帝成为彻底摆设,官僚系统被彻底摧毁,军事力量完全倾覆,开启了连绵数十年的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