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会隐居一生吗 如果没有刘备三国会怎样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并为此而大力招揽人才,因此真正有才之人不用君主将他放置“囊中”,也能够脱颖而出。诸葛亮跟随刘备时已经二十七岁,按理说那个时代也不算年龄太小了,他为什么没有早早出仕呢?当时的天下,北边有曹操,南边有孙权,身边还有一个刘表,他为什么一个都没有选择,而是跟随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刘备呢?更进一步说,假如没有刘备三谷茅芦请他出山,诸葛亮会隐居到老吗?

  诸葛亮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父亲是汉末的泰山郡郡丞,在诸葛亮很小的时候去世。叔叔诸葛玄被袁术委任为豫章郡太守,在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时,朝廷又另外派朱皓代替了诸葛玄。诸葛玄和刘表有些老交情,就去投奔了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在南阳耕种田园,说是耕种,实则是读书交友。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族弟诸葛诞在曹魏做官。这说明,诸葛亮出身于官宦世家,有当官的基本条件,愿意出仕,也容易被人所接受。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早早进入仕途呢?

网络配图

  先来看看诸葛亮的志向。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的名相管仲、乐毅”,尽管有人不认可,但徐庶等人却是深信不疑。管仲是齐桓公的相国,齐桓公任用他之后,不仅将行政权力全部交给他,还下令整个齐国尊称为仲父。管仲执政,齐国马上进行了经济军事改革,齐桓公给予了完全的支持。这是春秋时期最早的“变法”,要比秦国的商鞅变法早三百多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可以说主要依赖于管仲的辅佐,因此司马迁会说:“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管仲还提出让齐桓公首先尊奉周王室,所以司马迁说:“使天下归于正一,这都是管仲的智慧。”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亚卿,燕昭王为报齐国之仇任命他为上将军,将全国的军队都交由他指挥。为了攻打齐国,燕昭王联合了五国军队共同出兵,统一由乐毅指挥。打败齐国军队后,他国军队撤回,乐毅单独率军攻下了齐国首都临淄,紧接着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当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池还没有攻下的时候,乐毅为了收买齐国人心,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归附燕国,于是停止了进攻的脚步,驻兵即墨城下。这时候有人造谣中伤,说乐毅自己要当齐王。燕昭王为了表示对乐毅的信任,就说,凭乐毅的功勋当齐王也是应该。不过乐毅没有接受齐王称号,也根本没打算拥有齐国。纵观管仲、乐毅两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手握大权,受到最大程度的信任。

  作为丞相,萧何近在汉代,刘邦说他功劳第一,诸葛亮为什么不把自己比作萧何?根本原因,就是萧何并没有受到管仲、乐毅两人一样的信任,相反,他还有过下狱的经历。可见,诸葛亮要求的就是极大的信任。那么,当时天下谁能够给他这份信任呢?

  到了诸葛亮时期,天下已经是分崩离析,汉朝可以说是名存实亡,要出仕当官,只能是选择某一个诸侯。而当时的诸侯经过大浪淘沙,看上去有实力有可能成事的也只有曹操、孙权、刘表和刘璋四家了。刘璋肯定不行,诸葛亮也认为他“昏庸暗弱”,很多智谋之士都想离开他,诸葛亮还会向这样的人那儿跑吗?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三家呢?

网络配图

  曹操爱才,招降纳叛,很早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才能,可以说是很多有识之士看中的主公。只是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想在他的手下“后来居上”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像荀彧、荀攸、程昱这几人,谁人能够代替得了他们?比如说那个陈宫,曹操给他的待遇信任不可谓不高,但他为什么还要背叛曹操而选择一个到处飘荡名声不好的吕布?假如仅仅是为了厌恶曹操而实行报复,为什么他不选择一个当时最为强大的袁绍?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可能超越荀彧等人,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再有那个祢衡,原本就是出来当官的,为什么就没有人肯用他?实在是他连荀彧这样的人都看不上,曹操还能给他一个比荀彧还要大的官吗?贾诩一归曹操,倒是很快得到了高官厚禄,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他是说服了“主公”张绣一块儿归降曹操的,等于是为曹操平定了一方诸侯,削掉了一个军事对手,增加了一份力量。即便如此,他开始的官位仍然比不上荀彧等人。假如诸葛亮北上,他既不能像贾诩一样带着一份大功劳,又不能像祢衡一样有孔融、杨修这样的人帮助鼓吹,他又怎能在曹操手下混出个样子来?

  孙权是继承哥哥孙策拥有东吴的。孙策早期依附袁术,趁江南之乱向袁术请兵平乱,又因袁术称帝趁机自立。孙策拥有吴地有文武两大功臣,张昭和周瑜。张昭在东吴威望很高,孙策把他比作是管仲,孙权更是说大臣们上朝拜见的是吴侯,下朝拜见的是张昭。周瑜不仅文武双全,人家还有自己的军队,即便是像张绣、黄祖一样成为一方小诸侯也完全有资格。孙策自立时间不长被刺客杀死,孙权继承了哥哥的全部家底,包括张昭、周瑜文武两大臣。尽管日后张昭因建议投降曹操而不太受重用,但其地位不可撼动。诸葛亮知道这一点,所以会有张昭举荐诸葛亮给孙权,诸葛亮不肯留一说。在诸葛亮看来,孙权是个很好的领导者,但他可以尊重优待诸葛亮,但不可能充分发挥诸葛亮的才能。也就是说,诸葛亮需要一个完全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一个高官。另有一点诸葛亮也不可能留在东吴,他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封建社会,正常情况下兄弟俩不可能都任最高级别的要职,弟弟一般也不可能超越哥哥任职。如果仅仅是混饭吃,诸葛亮不可能等着刘备,恐怕在庞统以前就出来做官了,毕竟人家在东吴有个哥哥。

网络配图

  剩下的就是身边的刘表了。刘表这个人曾经有一个不错的开局,但这个人有两大短板:靠当地豪族起家也受豪族控制;没有览尽天下的眼光也就没有一收天下的大志。诸葛亮的岳父是黄承彦,岳母的妹妹是刘表的继夫人,这样说来,诸葛亮和前一条倒是沾一点边。但妻族和自己家族是有区别的,何况有那些有拥立之功的豪族在,刘表又怎么可能让一个无兵无官职的毛头小子官职在这些人之上?另外从诸葛亮自身来说,恐怕也耻于走这条道路,否则,荆州从事之类的官职早就干上了,也等不到刘备的到来。再就是刘表这人缺乏战略眼光。比如说袁、曹两家争斗,这本来是刘表纵横捭阖的好机会,部下也劝他表明立场,但他就是来一个两不沾边,结果是曹操获胜,回过头来就对付他。这就像他人评价的那样,和平时期,刘表可能是一个“三公之才”的人(贾诩语),但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他也就是一个“自守摊摊”的人(曹操语)。诸葛亮就在荆州,对于刘表的所作所为,应该是看得比其他人更清楚,因而也不会屈身于这样人的麾下。

  刘备的情况正好相反,他大半生都在游荡,可以说他自己都不知道将身往何处!另外他虽然号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但中山靖王后代多如牛毛,到了他这一辈连一个世代也搞不清楚,说到底就是一个小地主家庭,就家族地位来说,诸葛亮一点都不比他低。这一点也很重要,这让他们在结合之前可以平等的地位来审视对方。对诸葛亮来说,他需要知道刘备的志向是什么?刘备能不能给他那份信任?而对于刘备来说,他只需要知道诸葛亮究竟有多大的才能,想必关于自比管仲、乐毅的话他也听说过。所谓的“三顾茅庐”,不过就是双方的一次探底,在刘备,看诸葛亮是不是名实相符;在诸葛亮,看看刘备到底有多少诚意。当两人都看到了对方就是自己所需要的,这种关系很快就会确定下来。

  那么,回到主题,诸葛亮不遇到刘备,他会一生都在南阳读书种地吗?

网络配图

  徐庶向刘备推荐他,刘备让徐庶带他来,徐庶说“此人只能俯就求见,不能随便将他召来。”也就是说,诸葛亮给刘备定下的调子就是,要用我就得给我个丞相和一份完全的信任,一般的官职,轮不到你(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去了,考察合格并认可,说,好,你来吧!

  所以说,不遇刘备,其他人是不能给诸葛亮所要的那份信任的,而诸葛亮也不会随便就出来当一个官的。他可能会像纯粹的文人一样,在家种种地,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名士,就像那个水镜先生一样。在任何朝代,这样的清高之人不胜枚举,这就是古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硬气。由此看来,是诸葛亮辅佐刘备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刘备让诸葛亮实现了人生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