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导读:在我们的传统的印象里,后宫佳丽个个都是貌美如花,倾国倾城的,而近年来公布的一些清代皇后皇妃的老照片却让人大跌眼镜--照片中的女人大多相貌平平,不少甚至可以用丑陋来形容。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要问:她们是如何被选入宫中的?解开这一疑问,就要从清宫“选秀”制度说起。
顺治帝创制“选秀”制度
所谓“选秀”,是清朝政府为皇帝和皇室子弟选择妻室和宫女的独特方法。清宫的“选秀”制度是清代第一位入关的少年皇帝顺治帝创制的。
网络配图
最初,清代皇室的“择偶”标准并无定规,一般为巩固政权、联结盟友,多选择与蒙古王公联姻。顺治帝的母亲——鼎鼎有名的孝庄太后就来自蒙古大草原。依照惯例,顺治帝14岁那年,孝庄太后为他迎娶了他的第一位皇后——蒙古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孝庄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但年少的顺治帝并不喜欢这位性格有些刁蛮的皇后,小两口的感情越过越淡,顺治帝也逐渐产生了“废后重选”的念头。终于,在这段婚姻维持了两年后,顺治帝以“当年罪臣多尔衮包办婚姻”为由废掉了博尔济吉特氏。情感生活遇挫的顺治帝决意亲自挑选一位中意的伴侣,于是他通过孝庄太后的懿旨颁行了新的皇家“择偶”办法:“选立皇后,作范中宫,敬稽典礼,应于内满洲官员之女,在外蒙古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选择。”(《清世祖实录》)这一指令改变了传统的清朝皇族婚姻方式,将满洲官员和外藩王公大臣家的女子纳入选择的领域,扩大了联姻的范围。这就是最初的清宫“选秀”制。
清宫的“选秀”制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内务府包衣三旗(清代皇室的奴隶)中进行的每年一选的“选秀”,主要是为宫中选择宫女(此非本文探讨内容)。另一种是针对八旗女子的“选秀”,主要为皇家选择妻室。这种“选秀”每三年举行一次,满、蒙、汉八旗人家13岁至16岁的女孩子都必须参加。经层层筛选后,选中者留在宫中,或成为皇帝的妃嫔,或被赐予皇室子孙做妻室;而没有被选中者,则赐返回家,自行婚配。值得注意的是,在应选年龄内的女孩子如未参加“选秀”,或在“选秀”前已定终身的,其家庭将被治以重罪。乾隆五年(1740),朝廷更是对“选秀”制进行了进一步规定,要求在应选之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参加阅选的女子,必须在下一次的“选秀”中补选,不得遗漏。由此可见,清政府对“选秀”制度非常重视。度非常重视。
清宫“选秀”制度自顺治帝时创制,一直持续到光绪帝末期才被废止,前后举行过80余次。可以说,清宫“选秀”制度几乎贯穿了清朝入关后的整部历史。
“留牌子”与“撂牌子”
“选秀”制不仅扩大了清代皇室选择妻室的范围,也使更多的女子获得了进宫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每到“选秀”之年,各省的适龄女子便由其所在旗营选派,乘骡车送至京城。雇骡车的费用则由朝廷统一发放。
各位应选“秀女”们到达京城后,略行休整,便在本旗参领、领催的安排下开始“排车”。所谓“排车”,就是排列“秀女”们入宫参选的顺序。一般来讲,队伍先按照满、蒙、汉的次序排列。然后在三个民族队列中再排序,宫中后妃们的亲戚排在最前面,其次是曾经初选选中、此次是复选的女子,最后是这次新到的“秀女”。最后在每类人群中,又按年龄大小排定次序。在“排车”一切就绪后,“秀女”们便在日落时乘车依次前往皇宫。每架车上悬挂两个灯笼,灯笼上带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志。“秀女”的车队约在傍晚到达地安门,再由地安门前往神武门等候。皇宫太监开启宫门,“秀女”们也依次下车,过“顺贞门”(取义“既顺且贞”)前往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接受阅选。
“秀女”们五六个人站成一排,依次进入接受阅选。被选中的“秀女”,写有她姓氏等信息的名牌将被留存,叫做“留牌子”;同理,没有被选中的,就称为“撂牌子”。被“撂牌子”的女子,由太监带出宫后,便可自行婚配了。而被“留牌子”的,则进入下一个环节——定期复选。定期复选频繁且更为严格,未被复选上的女子则同样赐返还家;复选再次被选中的“秀女”,就会成为未来皇族后妃的候选人。然而成为候选人之后仍不算结束,这些“秀女”还要经过“引阅”“、复看”、“留宫住宿”等诸多环节,才能最终成为真正的皇族妻室。
网络配图
门第第一?品行第二
下面便说到我们所关注的正题了:清宫“选秀”到底以什么为标准?美丽的容貌是否是入选后宫的主要标准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清宫“选秀”并非“选美”,而且美貌还有可能成为被淘汰的理由。
首先,清宫“选秀”的范围有限,只是在八旗女子中进行选择,广大的平民女子是没有资格参加的,所以候选人数并不多,选出美貌女子的概率也有限。其次,清朝统治者对“女色”存有一种忌惮心理。清宫“选秀”制度中就明文规定,八旗秀女被阅选时,必须穿着旗装,更不允许浓妆艳抹。而且,越是貌美的女子,越容易被人联想到“红颜祸水”一类的词汇,而遭到阅选“秀女”的太后的抵制和满朝文武的指责。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帝王好色是极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就算是皇帝已有“意之所属”,也不敢轻易犯“好色”之大忌。
清宫“选秀”的真正标准是品行和门第。所谓品行,就是说所选之女应有“母仪”,有仁厚端方之相,仪态庄重,慈威并济;性格方面应是孝慈、温恭、宽仁、淑慎,不急不躁,通情达理。所谓门第,就是该女子出身如何,王府千金和旗兵之女在选秀的天平上是有天壤之别的。
在品行和门第这两条标准的权衡中,门第是第一位的。清代的皇家后妃大多出自名门,而品行倒在其次。至于相貌,很多时候更是连考虑都不考虑的因素了。光绪帝的红颜知己珍妃相貌尚可,但她并不是凭借美貌入宫,而是凭借显赫的门第——父亲长叙官至侍郎;祖父裕泰是曾任闽浙总督和陕甘总督的封疆大吏;伯父长善是广州将军,同时又是大学士桂良的女婿、恭亲王奕的连襟。至于光绪帝的皇后——后来的隆裕太后,众所周知,奇丑无比,但她无人可比的门第弥补了相貌的不足。于是,在清宫“选秀”的特有标准下,她以堂堂慈禧太后侄女的尊位入主后宫,母仪天下。
网络配图
慈禧太后的“大清门之恨”
最终被选中的“秀女”之中,以选为皇后者最为尊贵。皇帝要举行隆重的婚娶大典来迎娶皇后,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皇后被迎娶时的进宫路线。按清制规定,皇后的轿子要从大清门(明清两代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1976年在其遗址处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抬进来,依次通过天安门、午门,直至后宫。而被选为妃嫔的“秀女”,则只能从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入宫。于是,走没走过大清门,便成为衡量后宫地位尊卑的一项尺度。
慈禧太后以“选秀”入宫,但只被封为贵人,后因得宠,逐步抬升。但这无法弥补她没有走过大清门的遗憾,所以她格外忌讳这点。偏巧,与她不和的儿媳妇——同治帝的皇后阿鲁忒氏是从大清门入宫的正宫皇后。阿鲁忒氏与慈禧太后没有亲缘关系,在性情、爱好等方面又有较大差异,加之她有些清高,因此素来不讨慈禧太后喜欢。
一天,慈禧太后责骂阿鲁忒氏,阿鲁忒氏在忍无可忍之时说出一句“请给媳妇留点尊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这直接刺到了慈禧太后的痛处,并让她产生了置儿媳妇于死地的杀心。结果,同治帝死后不到100天,年轻的皇后阿鲁忒氏就在慈禧太后的虐待和逼迫下自杀殉葬了。
原来,清朝的后宫女人并不都是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慈禧太后难称貌美,而隆裕皇后更是长相奇丑。她们能被选为“后宫佳丽”?就是和独特的清宫“选秀”制度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