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之谜!禹制九鼎安天下龙脉初显 禹龙怎么读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导读:据《尚书》记载,大禹时期,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 "洛书 ",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此后大禹大会诸侯,奠定部落联盟首领地位,夏王朝建立,天下龙脉开始显露。

  传说,大禹是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帝颛顼的曾孙,因治河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大禹是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而真正让大禹名垂千古的,就是关于他治水的丰功伟绩了。

网络配图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躲避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得根治水患,于是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共同讨论派谁去治水。各个部落的首领都推荐鲧,认为他是个能够治理水患的人才,虽然尧并不十分信任鲧,却由于所有首领的大力推荐,尧最终同意了派鲧去治水。鲧沿用了过去的办法治水,用土堵水的方法,筑堤来把水引入河道中。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用一个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这种方法没能治理得了洪水,洪水太过凶猛,不断冲击土墙,不久就把大家辛辛苦苦筑起的堤坝冲垮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禹是鲧的儿子,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古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他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看到了鲧努力多年也没有治理好水患,就把鲧杀了,让鲧的儿子禹继续他父亲的工作去治水。

  大禹接到了这个任命后,并没有急着开工,而是首先总结之前的失败教训,考察河流的各种情况,带领契、弃等人一起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都走过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经过研究,禹觉得他父亲所使用的堵的办法不能治理水患,于是他改用疏导的办法。确定好方法以后,他亲自率领百姓,只使用相当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疏通河道,治理洪水。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他们都兢兢业业,一刻不松懈,风餐露宿。治水的百姓有重大的牺牲,有的被山石砸伤,有的失足摔落,有的被洪水冲走;大禹本人更是一心治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在领导治河的过程中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趾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十分艰辛。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他共疏导了九条河流:疏通弱水至于合黎山,多余的水就向西到流沙;东疏导黑水,使之进入至三危山,流入南海;然后逐步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向南到达华阴,向东到达砥柱山,一直往东到达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北侧,到达大邳,于是开始北流,过降水,至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成为逆河,汇入大海。疏通瀁水,自嶓冢山开始,向东流依次成为汉水、沧浪水,然后过三澨水,直入大别山,向南流入长江,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再向东流形成北江,然后汇入大海。疏导长江,从汶山开始,向东流分出沱水这条支流,再往东到达醴水,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汇入彭蠡泽,继续往东就是中江,最后汇入大海。疏导沇水,向东为济水,注入黄河,继续向东从陶丘北面到达荷泽,前往东北与汶水合二为一,然后向北流入大海。疏导淮水,自桐柏山始,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然后往东直流入海。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汇合沣水,转而向东北,与泾水相汇,再向东穿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还有雒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继续向东再与伊水汇合,向东北流入黄河。

  这些河流经过大禹的疏导,都能够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从此很少泛滥。他们把黄河的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然后又接着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渠,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于是形成了陆地和湖泽。洪水被彻底制服,人们也能够安居乐业了。

网络配图

  治水成功使得禹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天子的声威教化甚至达到了边疆。于是帝舜召集各部落酋长举行隆重的祭祀,在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了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下百姓宣告治水成功和天下太平。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登封县)为其封国。

  帝舜在位33年后,正式决定由禹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又过了17年,舜在南巡中逝世。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自己躲避到了阳城。但是由于禹声名很好,使得“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不得不再即天子位,在嵩山阳城(河南登封县郜成镇)建都,国号为夏后。

  禹帝立为天子后,还是按照禅让的制度,准备把帝位传给皋陶,于是向上天推荐皋陶并把国政授给他。但是,皋陶没有继任就死了,禹就把皋陶的后代封在英、六两地,还有封在许地。后来又举用了益,把国政授给他。

  禹继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禹成为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事实上的地位已经类似于帝王。当时,涂山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中原各方中势力最强。皋陶为涂山氏首领,禹任命皋陶为刑官,并娶了涂山氏的女娇为妻,两族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盟,对大禹治水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成为联盟首领以后,禹令皋陶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以刑罚来惩办。传说西部与禹同族的有扈氏,好战而不服禹。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使有扈氏最终臣服于禹。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礼遇。

  帝禹在位第十年东巡,到达会稽的时候就去世了。但为纪念这次盛会,“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班固《汉书·郊祀志》)。即接受九州牧守所贡的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

  关于九鼎的铸造,历来就有多种传说。黄帝获得了河图,而大禹获得了洛书,在他的时代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划天下为九州,这个九鼎就成了大禹是天下共主、确立政权的象征或标志。铸鼎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伏羲曾制一神鼎,取一统之义;黄帝作三个宝鼎,象征天地人。禹的九鼎被置于宫门之外,这就是昭示天下禹成了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统一。

  这以后,九鼎成为获得天命、登天子之位的一种象征。商汤灭掉夏朝的时候,就把这九鼎迁到了商的地界,这就意味着商取代了夏成为中原的主人。周武王伐纣,也是在得到了九鼎之后确立其合法地位的。周王朝礼乐制度十分完善和发达,对于不同地位的人所拥有的鼎的数量和等级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这是不可违背的。夺取九鼎,也就成了天子的象征。周代的青铜鼎是专门用来炊煮、盛放祭祀用的胙肉的,而祭祀是古人最看重的一项仪式,鼎的神圣就可以想象了。

  到东周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僭越西周所规定的等级制度,春秋末年更是如此。哪位霸主如果可以拥有九鼎,就是拥有了诸侯共主的地位。楚国强盛一时的时候,楚庄王曾带兵来到周朝都城洛邑,向周定王的使节询问九鼎之轻重大小,这表明了他也想要拥有九鼎,取代周天子。于是,“问鼎”这个词就成为了夺取天下的代名词。

网络配图

  禹即位后,有一些部落不服从禹的统领,导致发生一些战争。共工氏在大禹之前治水失败了,所以也不愿看到大禹治水成功超过自己,便千方百计地将洪水引向空桑山,那里是大禹的治水工地。禹为了彻底打败共工氏,决定联合各部力量决一死战。他以皋陶、伯益迭为首辅,倚重涂山氏,在涂山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大会夏、夷诸多邦国或部落首领,商讨对付共工氏的战略部署。历史上称这次大会为“涂山之会”。

  这次会议正式而隆重,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各个部落的首领前来参加大会,对禹朝贡,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奠定了天下一统的基础和格局。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参加会议的部落首长之一防风氏在会议开始以后被共工收买,他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有意怠慢大禹的命令。大禹为了维持联盟的统一与他的威信,当机立断,在会上杀了防风氏,并曝尸三天,以儆效尤。这使得与会的各国之君深感震惊,他们只得对禹行臣服的礼节。那些没有参加朝会的氏族部落领袖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共工很快被大禹打败,最终被祝融杀死。

  涂山大会上,大禹论功行赏,奖善惩恶,众人都很信服。大禹任命皋陶为相,封女娇为后妃,把儿子启留在涂山氏国继续培养。大禹起自民间,对人民很有感情,他以富民为本,时时巡访各地,了解民情,查访贤能之士。他还把钟、鼓、磬、铎分别挂于厅前,发出告示:教我以道者击鼓,谕我以义者击钟,告我以事者振铎,对我述说困难者击磬,有告状者摇铎。诏命初下,天下贤士闻风而至

  禹去世之时将天下交给了伯益。三年丧服过去后,伯益将天下交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跑到了箕山隐居。启有贤德之名,天下无不期望其即位。禹去世之时,天下虽归伯益,但因其未有德泽于民,致使诸侯均弃伯益而去朝见启。于是,启就成为了新的君王,他就是夏后帝启。由此,帝王开始世袭,华夏大地上的龙脉开始浮现。

  由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由禅让变作了世袭,封建王朝开始出现了世家龙脉的传说和历史,于是,一个个王朝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龙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