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乌龙事件:官员们迎接明太子 却迎来多尔衮 崇祯年间大事件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打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绝望中上吊自尽,大明王朝就此灭亡。

  明亡后,京城的明朝官员们,除了极少数跟着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外,大部分都改弦更张,迅速投进了李自成的怀抱,登记报名,愿意为新诞生的大顺政权效犬马之劳

  刚刚奉命从辽东赶回北京勤王的辽东总兵吴三桂,没等率军到达北京城,明朝就亡了。他已无王可勤,就停在山海关,观察了一下形势后,也像京城的那些官员一样,投靠了新政权。李自成许给他的酬劳是:父子封侯。

  事实上,除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外,辽东的满清政权也一直在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之所以选择李自成,除了同属汉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吴三桂的家人尚在北京,在李自成的手心里。

  吴三桂觉得,自己投降后,李自成没有理由不善待自己的父亲、家人。可是,就在他奉李自成之命率军朝着北京进发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大顺军把吴三桂的父亲抓起来了,大顺军的将领还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

网络配图

  是可忍,孰不可忍?吴三桂一怒之下,调转马头,重新占领了山海关,然后投降了清军。

  局势瞬息大大变。当时,李自成在北京的兵力有大约10万,吴三桂有5万左右,多尔衮所率的清军有七八万。原本是15万对七八万,几乎稳操胜券。可是现在变成了10万对13万,李自成的败象已显。

  果然,山海关一战,大顺军在清军和吴军的夹击下,大败而归。更严重的是,北京城危在旦夕。李自成一权衡,只好暂时撤离北京,率领残兵朝着自己的西北老巢进发。多尔衮派吴三桂等大将率军追击李自成,自己则率兵进了北京城。

  短短一个多月,北京城两度易主,京城的官绅百姓都有点迷茫。

  由于消息的闭塞,大家都不知道吴三桂已经投了清。只听说吴三桂大败李自成,还抢回了明朝的太子朱慈烺,要恢复大明江山。

  探听到有一支大军正朝着京城赶来时,大家都误以为是吴三桂和太子朱慈烺。于是,刚刚投降过李自成的官员们,一抹脸,又变成了大明忠臣毕恭毕敬地聚集在城门口迎接太子。

  等看到来者是拖着大辫子的清军时,有人直接当场昏倒在地;有人悄悄地挪出人群,消失在人海;还有一部分脸皮巨厚的,竟然将错就错,把多尔衮迎进了城。

  想想那个场面,真是尴尬啊。

网络配图

  如果从秦始皇建帝号算起,至清宣统宣布“退位”止,在这两千一百多年中,大约有二百多位皇帝,其中天下统一的皇帝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在这些诸多皇帝中,昏庸、残暴、荒淫之君众多,但也还有为数甚少的杰出明君。唐王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可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杰出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贞观盛世”,史称盛唐时期。其所以如此,固然原因很多,但作为李世民个人来说,这与他18岁从军南征北战的经历大有关系。他清醒地看到隋朝灭亡,无道暴君炀帝被士兵勒死江都的教训,看到人民的力量,从而能兼听纳谏。不过,他的纳谏又是前后不一的。

  前期,唐太宗希望大臣们“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而且说到做到。当大臣们奏事时,则和颜静听,鼓励大臣们大胆提出铮谏之言。同宰相们商讨国家大事时,允许谏官旁听,并对直言铮谏者予以奖励。

  在唐太宗认真求谏的鼓励下,贞观一朝君臣确曾一度形成了一种直言进谏、纳谏之风。民部尚书裴矩佞于隋,也能大胆进谏力争。司马光就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在点兵年龄问题上采纳了封德彝之谏,将年龄由21岁改为18岁,下了几次诏敕,魏征则坚持认为不可,压发诏敕,唐太宗因此事盛怒,召见魏征,指责魏征固执。魏征回答说:“陛下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可是自陛下即位以来,才短短几个月,已经有几次失信于民了,怎能使民相信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魏征一席忠言,觉得有理,反而高兴地说:“过去我总以为你固执,不悉政事,今天听了你分析国家大事,甚为中肯。如果号令不信,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呢?看来是我错了。”于是点兵仍依原制,年龄仍限制在年满21岁的壮丁中,魏征也因为敢于直谏得到唐太宗奖赏。

网络配图

  贞观元年十二月的一天,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读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民怨反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以下,宜体朕意。”在这里唐太宗以史为鉴,将大禹治水与秦始皇修宫殿作比较、分析,同样是搞“建设”,为什么人们对大禹没有意见,对秦始皇却怨恨得甚至造起反来呢?原因就在于治水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修建宫殿是为了个人享受。然后说到自己原打算建造一宫殿,材料都准备好了,鉴于秦始皇的教训,决定不修了。这时太宗才29岁,头脑是清醒的,能做到“鉴秦而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