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禅让”制下隐藏的历史玄机 上古时代是什么时候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导读:上古神话虽然只是作为传说流传在民间,但是其中的英雄人物却叫人难以忘怀。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尧舜禹禅让权位,举贤能造福万民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三位主人公尧、舜、禹创造了所谓“垂拱而治,河清海晏”的盛景,连孔夫子也在《论语》中对其品行大加赞叹。“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上古时代,共同探寻“禅让”制下隐藏着的历史玄机。

  一、“禅让”一事的提出

  禅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权转移的一种方式,在位者将权位让渡给贤德之人。从字面来来理解:“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便对舜进行了三年考核,认为舜可以胜任,就命舜摄位行政。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首领。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首领。经过治水考验,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首领。禹继位后也先后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了皋陶、伯益作继承人。这种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帝王把王位让给没有亲族关系的贤人。

网络配图

  最早记述“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在其篇《尧典》中说的是“尧舜禅让”,而在《大禹谟》中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另外在《论语·尧曰》中亦有涉及到尧让帝位于舜的文字:“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大意是说,尧希望舜在接替其权位后能坚守中正之道,爱护百姓,倘若不然,上天必将所降祥福收去。

  尽管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此章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后人把散简附于其后。但关于“禅让制”的记述从此成了儒家学派赞许上古三皇五帝的有力论据。“《孟子·万章章句上》更是借老师孟子与学生万章间的一席话道出了”禅让“的真实含义--”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舜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之荐者也,故仲尼不有天下。’“在孟子看来,”禅让“作为尚贤与能的良器,不仅需要德才双馨,更重要的是顺应天意。尧、舜、禹三者便具备了上述条件。

  除了儒家学派,墨家也极力推崇禅让制,在《墨子·尚贤》中说到:”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崇尚贤士,是一个政权立足的根本。尧为天子时,舜只是一介农夫,因有贤名之故,被尧选为自己的接班人,”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伯益贤明,亦为大禹举荐。进入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综合了《尚书·尧典》诸书的内容,对上述故事作了系统而生动的叙述。尧先咨询”四岳“谁能接任天子之位?”四岳“推荐了民间有孝名的舜,尧于是对舜作了多次考察,舜的言行和能力使尧很是满意,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尧老死后,舜践天子之位。此后,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情节大致与《孟子》相同。

网络配图

  二、是谁发出了质疑之声?

  对于上述的观点,从古至今便不绝质疑之声。最早提出疑问的不是别人,正是儒门弟子荀况。他在《荀子·正论》一文中指出”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禅让。’是不然。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在他看来,尧、舜、禹作为贤君只要礼义的大分做到了,又何必用禅让博取虚名呢?如果说荀子的怀疑还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那么法家韩非则更进一步,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

  在韩非子看来,尧根本没行禅让,只是因为其年老力衰而被篡位的舜所逼。另有一种说法,来自古书《竹书纪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尧帝年事已高,德行威望不足以胜任部落首领一职。相比而言,威望甚高的舜在众人的支持下上台,深符民意。上述两种看法中,舜的上台形式虽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对”禅让“本身的质疑。

  同样,在舜禹的”禅位“问题上,《韩非子·说疑》指出大禹借助治水一事光芒盖过了帝舜。在伯益等部将的拥戴之下,顺理成章地受舜禅让。这其中甚至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熟读中国历史的人应当知道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力被舜处以极刑,舜又如何会把天子之位禅让给有杀父之仇的禹呢?对此,《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认为:”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如此看来鲧应死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夺权斗争,说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实是当时统治者”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三、全面看待”禅让“问题

  诚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言:”各民族最先历史无不从追记而来,故其中断难脱离传说与带有神话之部分。若严格排斥神话,则古史即无从说起。且神话有起于传说之后者,不能因神话而抹杀传说。“在对待”禅让“问题时,亦应秉持客观公正之观念。”禅让“,作为一种上古时代的民主制度,产生于先民时期。在这一时期,一定区域内的部落联盟兼并过程时常伴随着武力征服,联盟制在其中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说最初联盟体最高首领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但也需要得到各集团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在这种平等式的联盟体内,最高首领之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网络配图

  ”老衰而禅“以及”老者不堪其劳而休也“等观点虽遭荀子之批判,但绝非虚妄之词,甚至应是联盟体最高首领未能实现终身制和世袭制的有力证据。因此,禅让制当是势力相当的诸政权组成的联盟体产生其领袖的方式,即尧舜禅让可能就是这几个势力相当的集团不得不结成联盟时,为了协调各集团的关系、维系联盟体的存续而采取的一种领袖和新政权诞生的更替方式。其间,各集团首领俱以各自集团力量为后盾而展开的明争暗斗在所难免,但都应是在不分裂联盟体以及不妨碍共同利益的原则下进行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竞争,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就显得格外重要。最高首领必须集智慧和力量于一身,亦即必须是年富力强且富有经验者,否则难以服众。可以说,”禅让“是一种在解决权力归属问题上最有效的手段和最理想的方式。

  前文一正一反两方观点,前者将其放在完美无瑕的理想端,后者弃置叛逆无道的阴谋端,这其中暗含着不同学派观念的交锋。但无论是哪种观点,最重要的是要将其放到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进行客观的讨论。禅让制度源起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原始部落联盟根据尚贤与授能原则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对于政权的平稳过渡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上古先民的美好理想,禅让制的存在是值得肯定的,而它对华夏民族的借鉴意义则是值得赞颂和推崇的。

  随着后世儒学的兴起,封建王朝的君主们希冀借”儒道“之风,推行名儒实法的政策。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必须树立一个理想模式来规劝世人,同时标榜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于是,”禅让“这个在儒家的字典里代表着上古圣贤政治,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理想治国蓝图被顺理成章地提了出来,并从此凝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提醒着世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自此,无论是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孝宗赵昚,还是清高宗乾隆禅位给仁宗嘉庆,都是对”禅让“美德的有力践行。

  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禅让“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权力平稳过渡的先河,”以兵威强制天下“的权力思想开始向”得天下以仁,而民从之“的政治理念转变。同时,华夏民族性格中野蛮、蒙昧的因素在消减,理性、人道、文明的基因在增多,造就了一个以”仁“为哲学思想核心的东亚民族。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陈桥兵变便实现了政治权力的和平交接,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的事情,作为后人的我们本来就没有权力去评价。所以就让我们共同凭吊“禅让”这个先人留给我们的“胜迹”,共同回味那段不为人知的上古神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