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从前好像有人说过,中国出圣人,是有个时期的,不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全生在孔子之前,这是一个圣人产生期,孔子以后,只出过一位“亚圣”孟子,再也没了。中国一向重文轻武,所以圣人也先出文的——从唐尧到孟子全是,后出武的。于是在孔子之后约六百年出了一位武圣人,他就是三国时蜀汉的关羽,他著有“三界伏魔大帝真经”,是他死后一千多年,他老人家的灵魂在扶乩的地方,亲自临坛,握着那两位扶乩的人的手,在沙盘上写出来的,故其可靠性胜过由后人追记的《论语》和《新约》的四福音。闲话别扯多了,言归正传,真正的关羽传记——二十五史里,陈寿写的《三国志》,晋裴松之注解的。我抄出几段,略讲一讲: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今山西解县)也。亡命奔涿郡。先主(刘备)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网络配图
由这段看来,《三国演义》上说关、张二位那时候当马弓手(骑马的射手)和步弓手(步行的射手)是不对的。一个县里的别部司马大概是个带几十个士兵的保安队长,许是个捕盗的官。本来嘛,好朋友当了知县,自己哥儿们不论怎么也得混上一官半职,哪有还当弓手的道理。
自有《三国演义》以来,凡是江湖上的结拜,全都说要学“桃园”的义气。但根据史书,刘、关、张三位究竟结拜了没有呢?“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在许多人的场合),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张飞传里也说到“羽长飞数岁,飞常以兄事之”。
我们看看历史上只说到“恩若兄弟”,并没说到结拜。在演义上,刘备说了一句“子龙(赵云)犹吾弟也”,于是在平剧里硬把赵云称为“赵四将军”。
提到了关羽,不免要让人联想到赤面、长髯、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等等。我把赤面的考据放在本文的最后,按关羽传记的先后,先说说他老人家用什么兵器。我再从关羽传里找出一段儿来: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可能与《演义》上的兵困土山、张辽劝降不同),拜偏将军(大概和今之少将差不多),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大将耳,后有大旗或伞等),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以还。
《三国演义》虽是部小说,可是他离正史并不太远,更不像别的历史章回小说乱写一通,他描写的绝大部分是事实。不过有时添几个人,有时把实有的真人反而略掉了,如《出师表》中所说的将军向宠根本没有提过,所说有关关羽的部分除了赤兔马和周仓之外,也都见于正史。
曹操知关羽不可久留,也就让他去了。
网络配图
关于周仓,在《演义》的六十六回里说鲁肃请关羽会谈荆州问题,周仓在阶下厉声高叫道:“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关云长叱道:“此国家之事,汝何可多言,可速去。”这段事情在历史上真有,不过没记下这位站在阶下而敢厉声高叫的人姓甚名谁,很可能是像周仓这样地位的一个卫队长之类的人物。正如传记里有“刮臂疗毒”的记载,但仅说是医者,并无姓名,而《演义》里说是华佗,当然也有可能,大概罗贯中根据宋元的话本而写出有周仓这么一个人物。
诸葛亮叫关羽要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他不听。孙权遣使求联姻,他大骂道:吾虎女安嫁汝犬子!差一点没把媒人宰了,做到这样的倒霉媒人,大概也古今少有。结果他仍是两面作战,败亡而死。如果他把女儿嫁了孙权的儿子,也许能达到东和孙权的策略。可是安不知孙权从此以关小姐为勒索的人质,和是和不成,白白地叫女儿去受罪,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太多了。
关于关羽的败亡,裴松之在关羽传里引用了《蜀书》和《吴书》作注释,略有出入。陈寿的原文是:“权据江陵,尽掳羽士卒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迎头攻打)羽,斩羽及子平(关平)于临沮。”看此文用个“斩”字,大概是被擒之后,就地杀害了。
在《蜀记》里的记载是:“权遣将获羽及子平,欲降之以拒刘、曹。或曰狼不可养,曹公不除之,自取大患(曹将于禁、庞德之败,操大惧,几欲迁都)。”这段文字的意思好像关羽自临沮被擒后,送到二三百里之外的江陵,孙权在那儿见到关羽父子,然后再杀的。裴松之认为不大可能,不立刻杀了,太危险。《吴书》上说:“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前进之路),羽至即斩……权送其首于曹公,追谥曰‘忠义侯’,葬以诸侯之礼。”
在张飞传里有几句有关关羽的话:“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称羽、飞皆万人之敌,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敬爱君子而不恤小人。”这几句批评很对,羽是由于高级官员糜芳和傅士仁拒援所害,飞是被部下范彊、张达所杀。
网络配图
在传记里,裴松之引了一段《蜀记》,很有点意思:“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故知布必败)乞娶其妻(要求将来把吕布的老婆给他),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这吕布的太太—定很美,不过历史上没提过貂蝉(据说是汉宫中女官名),关羽一再要求,曹操注了意,以后捉了来,自己先看看,一看真不错,干脆自己留下,不给关羽了。
至于“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是如何的呢?我想许是宋元时的说书人形容的。元人的杂剧里已经在脸上着色画脸谱,关羽是红的,包拯是黑的,马武是蓝(至今如此),不过那初期的脸谱线条太简单,不像现代的复杂美观。台视的刘震慰先生讲山西解县时说该地有盐池,晒盐的工人常把脸晒得红红的。这是一位解县籍的民意代表告诉他的,不过我想还是由于国剧传统以红代表忠义,关羽是最忠的,所以用红整脸(全脸满涂一色之谓)。包拯铁面无私,所以满脸涂黑,他日断阳,夜断阴,所以脑门儿上画个月牙儿。关公则在脸上要画几条黑纹,增加威严的表情。再在左颊点上一个黑痣,为的是好破破相,别化装得太像关公了,太像了,也许会招他生气,因为他已成天上的大神,得罪不得。至于卧蚕眉,不大好画,听说从前有画成波形的眉子(脸谱的术语),可是现在没人画,许是不够威严之故。丹凤眼是斜向上方(蒙古人种的特征)细而长的眼睛,所以眼边画黑斜纹,在平剧里关公一上来,眼睛半张半闭,等他一开打亮相,双目一瞪,就显得特别地有神。现在电视里的关公既不开打,也不亮相,很可不必学平剧,睁着眼就行了,何必老闭着眼,跟个红脸瞎子一样,其实也不必过度地庄重,把好演员的才华都淹没了。
关羽在成神以后也有些戏,如《活捉吕蒙》《青石山》(吕洞宾请关帝派神将捉妖)。四五十年前有用金整脸的,因为神是金面的(你若不信,可随便找个庙进去看看),现在没人画了,只在红脸上添几笔金就表示成神了。旧日平剧里演关公戏有许多迷信和禁忌,本文限于篇幅,不多谈了。
关羽虽是忠义,可是历史上像他这等忠心的人物也很不少,只有他在死后走了大运,在元朝被追封为“义勇武安王”。在北平北城的武庙里,他并不坐首席,首席是姜尚,左席是关羽,右席是岳飞,两侧是历代名将的牌位。这庙是国家立的,每年皇上派一位亲王去致祭。清初皇帝嫌岳飞大破金人——是清的老祖先,女真族,所以特别把关羽抬出来,抵制岳飞。
网络配图
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写得好,比说岳飞的《精忠传》高明得太多了。他由民间传说和正史综合成了小说,普遍地深入民间,取代了正史,于是人人对关羽景仰,再加以政府的提倡,于是关羽由王爵进而为帝——“三界伏魔大帝”。这是由皇上封的,不是民间的杜撰。好在天上的帝级大神不少,就我所知,有玉皇大帝(姓张)、孚佑帝君(唐进士吕岩,字洞宾,在台湾住在木栅仙公庙)、北极真武帝君(说是影射明太祖长孙惠帝)、文昌帝君(姓张,张献忠和他认过本家),所以再添一位新的也无妨,他们全看破名利,所以也不争不闹。
北平的商家,除了伊斯兰教徒之外,人人供关公,不是要学他那样威风凛凛、傲视士大夫的样子,学了谁敢上门儿来买东西?而是要学他的信义。货真价实就是信,说了话,决不反悔,就是义。中山先生说过中国商人不需立契约,比日本商人有信用得多。商人有了信和义就有了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才谈得到赚钱发财,这是很有意义的,不过对于现代的一部分商人不合用,应该另换一种解释,要学关公耍大刀,来一个客人就宰他一刀,叫他倾囊而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