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但是他没想到让他走出困境的还是文官们。通过这一次的斗争,大臣们逐渐认识到皇帝不像以前那么好控制,于是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放到了皇帝的身边,那些不和大臣一路但是能影响到皇帝的人,这些人要把他们除掉,这样才能使皇帝绝对的听文官的话,像孝宗皇帝一样。朱厚照身边和大臣站在对立面的,就是所谓的“八虎”,“八虎”这个词,其实是一个政治攻击的名号,朱厚照身边并不只有这八个人,而这八个人的地位也绝对不是最高的,带皇帝游玩作乐的也并不只是这八个人,而且他们也不算是一个什么小团体,为什么要把他们挑出来呢?其实事实的本质并不是因为他们为非作歹的太厉害,而是他们站在朝臣的对立面。
内阁大臣联合九卿集体向皇帝上疏,弹劾谷大用,张永,马永成,刘瑾,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八个太监,说他们在平时用各种游戏诱惑皇帝不理朝政,要求将他们“明正典刑”,这个奏疏在内廷获得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等人的支持。据有人记载,朱厚照在拿到这个奏疏的时候,心里十分恐惧,被吓的哭了出来,连饭都不肯吃。
网络配图
在心中稍定之后,朱厚照派人去内阁和大臣们商量,觉得把他们发配到南京去闲住就算了,没必要处死吧。但是内阁的态度依旧强硬,非处死不可。这些太监们都是一直陪着朱厚照长大,从人性的角度上讲,皇帝对他们毕竟是有点感情,所以处死实在是朱厚照无法接受的结果,他多次向内阁表示希望可以把他们立即发往南京闲住,而内阁除了处死不做他议,朱厚照只好拖着,然后想办法。
外廷和内廷这个时候联合起来,准备绕过皇帝直接逮捕并处死八虎,等事成之后皇帝没有办法,也只能被动同意他们的意见。但是,历史就有很多的意外发生,这个时候,大臣里面却出现了分化力量,吏部尚书焦芳对谢迁十分不满,于是他把这个密谋计划告诉了“八虎”,这八个太监听说之后都大惊失色,准备等死。
刘瑾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本来如果将他们发往南京,也许他们也就接受了这样的命运,但是一定要将他们处死,反倒激发了他们的求生欲望,刘瑾决定凭借自己高超的政治技巧,铤而走险,反正横竖都是死,倒不如去碰碰运气,杀出一条血路。
当天晚上,“八虎”一齐来到朱厚照身前跪下,向朱厚照哭诉。朱厚照觉得在感情上对不起他们,心中不忍。于是刘瑾将王岳将要密谋逮捕他们的事情告诉了朱厚照,朱厚照听后十分吃惊,原来这些大臣太监们可以不经过自己的同意就随便捕杀自己身边的亲近之人,他这个皇帝究竟是怎么当的?朱厚照开始愤怒了。而刘瑾向朱厚照讲明了许多道理,比如王岳,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他的地位比“八虎”高,要说引诱皇帝纵情玩乐这
种事情,他王岳做的不比“八虎”里面任何一个人少,可是为什么王岳没有受到弹劾,说白了,这其实是一次朝臣联合宦官的政治夺权行动,其目的,不过是想把皇帝牢牢的控制在手中。朱厚照本来就隐隐觉得朝臣在这件事情上做的有失偏颇,现在一想,确实如此,再联想到以前他被那些大臣们弄的无话可说,身不由己,也认为确实应该整肃一下自己身边的政治环境,否则这个皇帝基本就白当了。不管怎么说,当皇帝当的自由才是第一位的,朱厚照也决定横下一条心,豁出去了,什么明君的美名,后世的歌颂,在他看来,如果要付出自己做傀儡的代价,那都可以不要了。
网络配图
刘瑾不愧是一个政治高手,深知明朝的权力体制,让内廷站在皇帝的身边,那么皇帝就可以起码做到与朝臣僵持的局面,然后再从朝臣中分化力量,这样他们就可以逐步的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首先是处理王岳,这在皇帝的权力范围内,当天夜里,朱厚照立即下旨逮捕了王岳等人,将他们直接发配,由刘瑾入司礼监,提督团营,丘聚提督东厂,谷大用提督西厂,张永兼管京营事务。这样,内廷就牢牢的抓在了朱厚照的手里。内廷一瓦解,一开始和朝臣联合准备抓捕“八虎”的行动即宣告破灭。
当天晚上的行动迅速而又机密,以至于外廷根本不知道,大臣们以为早上去上朝就可以得到“八虎”被处死的消息,然后他们就可以上疏逼迫皇帝承认诛杀“八虎”是正确的,以后的事情,就是内阁一句话的问题了。
但是事实出乎他们意料,王岳被宣布发配,皇帝否决了大臣们对于“八虎”的处置意见。三位顾命大臣立即表示不满,要求辞职。
这个时候的朱厚照已经不在乎了,内阁的辞职请求在他看来来的正是时候。按照惯例,大臣的辞职请求要经过几次申请才能获得皇帝的批准,有一个拉锯的过程,所以辞职往往成为大臣和皇帝讨价还价的工具,但是朱厚照在这个时候显示了他的个性,立即批准刘健谢迁辞职回家,否决了李东阳的辞职申请。
这是正德初年一场没有公开流血的政变,孝宗皇帝留下的辅政体系在这场政变后宣告完结,朱厚照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也开始变的更加成熟,这为他后来做很多事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他在大臣的权利对他产生威胁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太监作为平衡大臣的工具。而刘瑾,凭借着自己超强的政治能力开始走上明朝的政治舞台,他在皇帝的允许之下,控制内廷,交结外廷臣僚,很快获得了执政的话语权,开始了他三年零十个月的对明朝政府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政治生涯。不过他虽然聪明,熟知在明朝争权夺利的要害,但是他没有明白其实同样的道理,如果他刘瑾有威胁到朱厚照权力的时候,皇帝依旧会选
择利用大臣来灭了他,而且他的下场绝对比大臣要惨很多,这是明王朝政治体制的优秀之处,也是刘瑾悲剧的根源。如何来描绘正德初年的这个刘瑾时代,其实在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并不想像其他的人写书一样,把这个太监怎么坏怎么写,这个太监其实给人的印象并不是完全的一无是处,首先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或者叫政治手腕很强,否则他也不会在“八虎”里脱颖而出,走到今天的地位。当然,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承认。其次就是,在他对明朝的行政机关有着很强大影响力的时候,他其实从内心是想要干一番事业的,为此和幕僚出台了很多对当前国家的改革措施。这一点往往比较有争议,许多人觉得刘瑾是个坏蛋,所以他全部的改革措施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位打击异己,这就有点一概而论了。当然,这样写的目的并不是想为刘瑾翻案,只是想让大家认识一个更立体真实的刘瑾,就像我的全文是给大家介绍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朱厚照一样,至于看法,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做判断吧。
网络配图
刘瑾本来姓谈,后来拜在一个明朝刘姓太监的门下,就改姓了刘,这在明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后来成为了皇太子身边的太监,一直陪随皇太子成长,所以朱厚照在一定程度上对他还是相当信任的,在即位之后,让他去掌管钟鼓司,后来转到了内官监,当政变发生的时候,刘瑾正在内官监任职,政变后,取代王岳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职务是太监中的最高级别,有内相之称。
朱厚照在赶走刘健谢迁之后,终于找到一个得力的助手可以帮他,这终于完成了他对自由的梦想,于是需要皇帝阅览的奏折开始由刘瑾代阅,朱厚照呢?他要做一件大事。
明朝皇帝的居所叫干清宫,一般的皇帝都要住在里面,但是朱厚照一点都不喜欢这里,在他的眼里,干清宫是一个笼子,束缚着他的心灵,在前面,是大臣们聒噪的三大殿,后面是他不想见的夏皇后居所。同时,这是皇帝的私寝圣地,一般除了侍卫,太监和宫女皇亲之外几乎不准外人进入,这不符合朱厚照平易近人,爱结交朋友或者玩伴的性格,他要搬家。
搬到哪里去呢?明朝不像清朝,有那么多的好去处,什么畅春园,圆明园避暑山庄,这在明代是不允许的,所以除了南海子这种皇家猎场,明朝皇帝没什么行宫别院,于是朱厚照选择住在豹房并扩建它。
豹房是什么呢?就在皇宫的西华门外有一片太掖池,太掖池的西南岸应该就是朱厚照豹房的所在地,宏观上讲,依然在皇宫之内。豹房原来是为皇家养一些猛兽的地方,比如哪个国家又进贡了什么奇怪的动物就放在这里,供皇帝大臣随时欣赏。有人会奇怪为什么
朱厚照会选择和动物住在一起,事实上朱厚照搬进来的时候这里已经没有动物了,它更多的像是皇家娱乐的地方而存在,所以朱厚照喜欢这里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把他扩建,从此以后,一直到死,朱厚照就住在这里。明朝的政治中枢实际上也从皇宫中心搬到了豹房。所以豹房实际上也只是一个离内廷很近的别宫,在这里,朱厚照可以不再受到宫中的拘束,除了按时上朝之外,他可以在豹房批阅奏章,闲暇的时候就发展一点自己的兴趣。他对音乐很有领悟力,于是从宫中找了个乐工臧贤,让他召集了几百个乐艺精通者,组成一个庞大的乐队,时常演练戏曲。朱厚照还自己作曲,曾经亲自写过一首曲子叫《杀边乐》,后来的明代教坊司一直传习了很久。
朱厚照的兴趣过于广泛,几乎只要和皇帝这个职业无关的他都有兴趣,有些甚至非常的另类,比如他有时候喜欢和一些动物搏斗,往往是自己亲身上场,也不管对方是猛虎还是豹子,都能坚持上场,即便有时候被抓伤自己也毫不在意。他还比较好酒,经常和几个近臣一起晚宴,大家也没什么尊卑之分,就像几个好朋友一样在一起吃酒说笑话,喝的多了,有时候就互相枕着睡着了,第二天一大早继续被叫起来上朝。朱厚照对皇后和皇妃出奇的冷淡,基本在搬到豹房后就很少和她们来往了,所以临幸女人往往也在豹房,他没有其他的妻子,这些女人往往来自于宫外的进献。他还喜欢研究佛经,并学习梵文,请高僧甚至西藏的喇嘛到豹房来为其讲解,也算是虚心求教了。
按照明朝的体制,掌握批红权未必就能掌握国家大事的最终决定权,这也是明朝可以允许太监代批红的原因所在,但是刘瑾这个人还是很厉害的。事实上他只是粗痛文墨,批复奏折非常的吃力,所以他找了一个县学生叫张文冕的帮他来完成。批红不代表他就可以决定一切,还要通过内阁,在刘健走后,内阁的实际领袖是李东阳,当年向“八虎”告密的吏部尚书焦芳也入阁,他往往比较遵从刘瑾的意见。和一般的印象不同,刘瑾对李东阳其实相当的尊重,凡是他代批奏折,他往往带回去和自己的侄子女婿孙聪与张文冕商量,然后交由焦芳润色,最后会送给李东阳审阅。可能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李东阳如果觉得刘瑾的批阅意见不是太过分,也不会坚持反对。所以内廷和外廷在这个时候就连成了一体,而刘瑾在此中间就有了充分的决策话语权。
但是不管怎么样,从发展的角度看,明朝的政治体制正在逐步的向文官制度转变,也就是所谓的文官阶层更多的充当政府角色,而皇帝的行政权力在逐步缩小。然而刘瑾的出现
网络配图
客观上讲,是对明代政府体制这种转变趋向的一种震荡和破坏。朱厚照这样做,其实是让君权得到了发挥,来限制文官的权力,也就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过程。好在这种破坏并没有经历太久,从政变那天算起到刘瑾被处死,仅仅维持了三年零十个月,而明朝再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一百一十多年之后的事情了。刘瑾是个太监,按照一般的舆论观点,太监能做什么好事?再加上他是被判罪处死的,所以史书在写他的时候,往往全是贬低之词,但是事实却未必尽然,刘瑾不能称的上是好人,但也没有有些书写的那么绝对的坏。这个人在正德初年的表现,说起来其实还挺复杂。
刘瑾获得权力之后,延续了那场政变的余波,出于他本意也好,出于朱厚照的意图也好,反正他是费劲心思试图给当年参与诛杀他们的文官们一点惩罚。正德二年三月,以朱厚照的名义颁布了一条圣旨,宣布以刘健,谢迁为首的五十六名文臣和宦官的罪名,指责他们大臣与宦官相交结,结成党羽,试图伤害“善类”,这个“善类”自然是指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其实坦白的说,我看到有人在写书时说刘瑾在故意诬陷的时候有点不以为然,因为说实话,这些人确实在当时有内外交结准备绕过皇帝直接诛杀内廷宦官的计划,刘瑾这个罪名安的倒也不冤,只是把自己称为善类就恶心了一点了,政治斗争,两边都未必是好人,成功者就叫自己是善类,失败的那方就只能被称为奸党了,刘瑾也许没想到自己以后也会享受到这种待遇的。
和他们意图诛杀自己相比,这个老太监给的处罚倒也宽容,全部强迫致仕和罢官,没有一个人被判死刑的(太监王岳在政变当天被发配,后遭到刺杀身亡),不过毕竟他还是心胸小了点,除了要求罢官之外,刘瑾还给一些其中他非常看不惯的官员罚米,最惨的是户部尚书韩文,被罚1500石米,是他十年的俸禄,不知道这位为帝国管钱的老兄是怎么挺过去的。
在处理了自己的敌人之后,刘瑾也意识到自己作为对国家政策有相当大影响力的人物,不能不搞出点出色的政绩,于是他开始努力以他的理解来改善这个国家,首先是贪污问题,那个时代最大的大贪官其实就是刘瑾他自己,但是刘太监可能觉得自己贪点也许对国家没什么影响,关键是要抑制整个国家的腐败(这种思维我们应该说他是高尚呢还是自私呢,呵呵),于是出台了很多治贪计划,比如把刑法改严,明太祖在经过明初所谓的乱世用重典之后,就在临死前将国家的刑法改的非常宽松,而其后的皇帝对贪污的惩罚越变越松,刘瑾觉得有必要加重对贪污的处罚。他曾经对很多不守规矩的官员进行过罚
米,正德四年,他发现太监杨镇去南京买龙衣时候,私自勒索地方官收取贿银,于是立即向司法部门揭发了这件事情,命令把杨镇交给南京三法司治罪。事实上刘瑾的时代,在他的主导下,曾进行过一场改革,改革的范围包括各个部门,光吏,户,兵三部,改革就涉及到78项。比如刘瑾觉得,为了防止有裙带关系和亲人受贿,两广,南直隶,浙江这些富省的官员不能由邻省的人担任,同样的道理,漕运御史不能由江南人担任。再比如,中央政府对地方钱粮的查盘一直不怎么详细,刘瑾决定将派遣户部官员到各地去查盘库存钱粮这一临时性措施,改成经常性制度。再比如,严禁商人私叛夹带官盐和禁止商人在支盐时用空文虚引。还有重新派人丈量屯田,以及设置内行厂牵制东西厂的权力,这些改革是否有益,不同的人也许有不同的分析,但是在刘瑾倒台之后,习惯于一刀切的明朝大臣们认为这个奸贼搞的东西一定是不好的,所以全部撤消了。
明朝的大臣们是绝对不愿意看到一个太监可以对国家大事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从内心底是鄙视太监的,觉得只要太监有权,就必定是祸国殃民的料,这种思维在后来的史书记载中就有体现,不光是后来,当时明朝的大臣有怨气的就有不少,弹劾的奏章一直没断,不过说的还是比较委婉,终于有一天,一场大冲突爆发了。
正德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这天在下早朝的时候,御道上被人丢了一本匿名的文书,有人捡起来上奏给了皇帝,文书的内容是直言不讳的要求揭发刘瑾的罪恶,为其开列了数条罪名。明朝的弹劾奏章属于公开文件,在皇帝批复后会向全国公开允许臣民就奏章的内容与皇帝的批复进行讨论,也存在上密折的情形,这要经过皇帝本人的允许,而这种匿名告状文书是明朝百年历史上很罕见的,所以引发了朱厚照的反感,他在看完之后,觉得告状之人又不敢留下姓名,文书根本不值得信任,便下令锦衣卫追查,下旨命令文武大臣全部跪在奉天门下,等待调查。
刘瑾看到这个文书的时候就非常不爽,听说了皇帝的命令之后,立即主动跑到奉天门,参与对匿名者的调查。他当天的火气很大,觉得朝中一定是有人想置他于死地,于是想办法要治一下那些大臣。当他赶到现场的时候,朱厚照已经下旨,内阁和各衙门的首领官可以随便走动,其他低级官员继续跪。刘瑾和翰林院的官员关系还不错,经过和刘瑾协调,翰林院的人可以站着。
网络配图
当天烈日当空,那些大人们平时都是享福享惯了的,谁受的了这般折磨,当时在现场的太监黄伟出来打圆场,说:“哪个写匿名文书的应该主动站出来,你既然说是为国为民,就不要藏着不敢露面,连累了其他人。”刘瑾见没人回答,让太监李荣继续监视,自己
回屋休息去了。李荣见这些大臣辛苦,便趁刘瑾不在,允许大家可以躺一躺,并送上一些瓜果给他们解渴,不巧刘瑾又突然出来了,见状很生气,后来李荣和黄伟都被发配去了南京。跪了半天没人反应,刘瑾也没办法,便将有嫌疑都送进锦衣卫调查,据说晚上集体免费去锦衣卫“一日游”的大臣有300人之多,但是谁都没调查出来,第二天只好全部释放。大学士李东阳立即上疏对此事进行申救,刘太监对这个内阁首辅还是相当尊重的,碰巧又查到这个文书可能是内廷与他有仇的人所写,并非出自外廷,便做个顺水人情,对大臣的匿名文书调查告一段落。
一般认为,这起匿名文书事件是刘瑾权势的颠峰,不过罚跪的旨意是朱厚照下的,刘瑾不过是在现场具体操控罢了。但是刘瑾在这起事件上的跋扈激怒了外廷和民间,北京城舆论大哗,纷纷罢市以表示对内廷的抗议,在官员下狱的那天晚上,无数人做好食物免费送到锦衣卫给官员吃,以示对外廷大臣的支持。社会上开始流传各种讨伐刘瑾的出版物,大量描写刘瑾的罪恶,刘瑾想找人去查,却也查不到。
刘瑾选择了与大臣集体对抗,虽然表面在匿名文书事件上自己很有面子,取得上风,但是那种胜利只是暂时的,他永远只是一个人,是皇帝的传声筒,没有任何的权力基础,如果大臣集体开始对他不满,那证明他的末日也不远了。从匿名文书后,大臣们就加紧了让刘瑾倒台的行动,最先抓住机会的人是杨一清,而导火索是安化王造反。
安化王朱置鐇是庆亲王府的一个郡王,平时喜欢找人算个命什么的,偏偏算命的那些人大言不惭,说他有皇帝的命,他便真的做起了皇帝梦,以为可以像太宗皇帝一样,由一个藩王变成皇帝,于是他早早的就开始密谋准备造反,正好碰上匿名文书事件后举国对刘瑾的意见颇大,于是学朱棣打着清君侧除刘瑾的旗号准备起兵杀向北京。
有一天,安化王置办了一桌酒席,请镇守太监李增,少监邓广和总兵姜汉等人来参加讨论军队出现不稳的问题,酒席进行中时,安化王派人将他们全部杀掉,又派人到公署中把巡抚都御史杀掉,写好檄文,正式起兵。
朱厚照接到前方传来的报告之后,立即命令前右都御史杨一清为提督,太监张永总督军务,率军平叛。这个军队基本没起什么作用,因为他们还没出发,那边叛乱就结束了,不过对后来的政治影响却意义深远。
网络配图
安化王也是一个如前文郑旺一样的梦想家,他在起兵的时候从来没有掂量过自己的实力,区区一个郡王,就想学成祖玩造反,兵没成祖多,爵位没成祖高,自己的军事才能那就
根本提不上台面了,成祖那时尚且九死一生,他一个安化王能撑过一个月就算奇迹了。很可惜他连奇迹都没能创造,只用了18天,宁夏游击将军就平定了他的叛乱,派百余精兵杀向安化王府,生擒了这位还在做皇帝梦的郡王爷。杨一清和张永在出发的时候还没有接到平叛的报告,俩人走到路上一路相谈甚欢,不自觉的就谈到了刘瑾的问题,张永和刘瑾虽然同为八虎,但是八虎之间的关系未必很好。刘瑾虽然是太监,但是做事情比较亲外廷,和内阁以及各部大臣私交不错,他曾经试图削减太监的权力(当然是除他之外的太监),经常和八虎的其他人起争执,丘聚就因为和他有很大矛盾,被排挤到了南京守孝陵去了。他还曾试图整倒张永,但是张永并不好惹,跑到朱厚照那里去告状,朱厚照觉得没什么事情何必呢,就把刘瑾找过来对质,俩人在皇帝面前越说越僵,直接动手打架。朱厚照就找谷大用等人,让他们回去摆桌酒席大家和解算了。但是张永和刘瑾的仇恨并没有因为这次和解而减少半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