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诸葛亮斩马谡这个故事可谓是千古传诵,源于《三国演义》,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就非死不可吗?
马谡简介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影视剧中的“马谡”
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可是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马谡失街亭的原因
话说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
而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
“街亭战役”地理图
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今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但是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我行我素,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结果,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却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孔明挥泪斩马谡
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马谡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
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以后,他真的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了功,应该受奖励,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
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三级。
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有个大臣说:“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刘禅就下诏把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仍旧办丞相的事。
诸葛亮就非斩马谡不可吗?
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诸葛亮是真的糊涂了吗?
首先,诸葛亮出师北伐其实并非是为了光复中原。刘备在蜀地称帝之后,国家的主要领导力量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集团。而大多数“本地人”,实权很少。这自然会引起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荆州丢掉以后,这伙荆州人马,更是成了无源之水,难以持久。孔明也深知这个道理,可怎么才能巩固住荆州集团的地位呢?诸葛亮便以数次北伐为其揽权的手段。其实,孔明伐魏的动机,就是为了掌控权力。
诸葛亮
其次,诸葛亮在蜀地治理,很是有成就的,不然也不会为蜀国七出祁山提供如此浩大的开支。从杨仪魏延之争,我们可以知道内部矛盾是一直存在的。就是因为有诸葛亮在,才使得这一矛盾一直没有成为蜀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直到其死后,这一矛盾才浮现明朗出来。也就是诸葛亮最贤的一点,他很好的协调了两集团的关系。所以,诸葛亮是贤相这一点毫无疑问。
综上所述,诸葛亮是一个要“为自己揽权”的“贤相”。感觉这两点是相悖的,但是仔细看看,诸葛亮自身拥有超人的能力,所以这又是不矛盾的。
所以说诸葛亮有能力控制集团内矛盾,防止内部分化是他揽权的充分条件。
那么再来说说马谡的死和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不但把权利从四川帮手里夺回来,还要从荆州帮手里夺回来,所以他需要协调双方的力量,诸葛亮北伐,被后主召回,已经说明,矛盾在激化,因为所有人都没有充分认清诸葛亮的“揽权贤相”,都认为他是荆州帮的成员,魏延也不例外,所以他才气愤诸葛亮不用他的奇谋,因为他不知道诸葛亮伐魏的真正目的,其目的是为了以魏国和蜀国间的外部矛盾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内部矛盾。
我们再分析以下这次战争,这一从战争确实是失败了,虽不严重但却彻底。所以,诸葛亮要自贬三级,来表明自己要为失败负责任。
为什么要杀马谡呢?
马谡不是失守街亭的必要惩罚,即失掉街亭如果有错也不足被杀。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马谡失的街亭,换作别人是不会被杀的。其实,所以诸葛亮已经是生存在四川帮和荆州帮夹缝中的老鼠。到了孔明临终的后期,司马懿说,孔明事无巨细,均亲力而为,其可长呼?是呀,没人支持他,这事儿没人干,诸葛亮能不自己干吗?我们不禁要叹息,旷世孔明的千年孤单,没人理解他,和他站在一起。可是,这是错的,有人是和他有共同的观点和立场---马谡。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只信任马谡一个人,所以他们在背后对马谡议论纷纷。因此马谡一定要证明自己,才站出来守街亭的原因。我们假想,马谡守住了街亭,诸葛亮全师而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诸方给予的压力,可是街亭实在太难守了,难得魏延都不敢守了。这就是马谡不如诸葛亮成熟的表现,他承受不住各方指责的压力,选择了去守街亭。对于马谡守街亭,诸葛亮并不赞成,甚至是反对,要他立军令状,应该立这个军令状吗?马谡选择了去守街亭,相当于去选择了死,结果,他真的丢掉了街亭。
所以如果我们假设诸葛亮不杀马谡,那么孔明和属下的矛盾将发展的不可控制。部下都会认为诸葛亮偏袒马谡。这样,军心会动荡。最后,只留下这么个场景“马谡无语,孔明挥泪。”一个什么都不说了,一个已是伤痛欲绝。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天下有才能的人很多,但知音却少之又少,而马谡却是诸葛亮难得的知音。但在大局面前,孔明还是选择了牺牲马谡而得以安军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