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真的是个昏君吗 来看看他的文治武功 杨广的真实历史是昏君吗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隋文帝杨坚经过多轮考核,把帝位传给了最优秀的次子杨广,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完成权力交接的杨广,希望做一番前无古人震古烁今的大事业,继承父亲遗志,将隋朝推向巅峰盛世,于是国号改成了“大业”。

  这时候隋朝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而古代帝王在有钱有人之后,普遍的选择就是解决边患,开疆扩土,杨广在巡视边疆,召见启明可汗之后,发现高句丽使者出现在突厥牙帐。

  当时的高句丽疆域横跨中国辽东和朝鲜半岛,在朝鲜的三国时代,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对周边的契丹、靺鞨(读 mo he),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强大的高句丽不仅拒绝了隋朝的册封、也不进贡,更屡次骚扰辽东,这对急于建功立业的杨广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于是战争爆发了。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隋太子杨勇被废的真正原因

  2、隋炀帝为什么三次远征高句丽

  高句丽的优势是,路途遥远,补给困难,而杨广的三次东征,把全国的人力物资都搭进去了,征发全国兵力、民夫,消耗大量粮食,对高句丽造成泰山压顶的巨大压迫,可惜因为内部斗争、天气等原因,远征均以失败告终。

  当然,杨广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外战争,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他对国内进行了大改造,使隋朝国力达到顶峰,而最突出的两个成就,是营建东都洛阳和开通隋朝大运河。

  隋朝发家于北周,当时的北周、北齐、南朝组成了后三国时代的格局,在杨坚统一南北之后,作为政治中心的国都西安, 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交通都不方便,从而影响政令的颁布和实施,使江东远离政治中心,也导致了公元590年左右的江南大叛乱。

  “雒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引自《隋书》

  历史上的概念往往因为相似而混淆,杨广建造洛阳城,并不是为了迁都,而是作为原首都大兴城的一个补充,公元582年,也就是隋文帝建立隋朝的第二年,杨坚下令在长安新建大兴城,作为国都。

  大兴城名字的来历,是因为杨坚在北周时,曾经爵封大兴公。

  大兴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建筑群,占地面积84.1平方公里,远大于杨广时洛阳新城的45.2平方公里,李渊立国后将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朝末期迁都洛阳,曾经的大兴城也随之消失于历史尘烟中。

  隋朝的洛阳,也被称为东都,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去考虑,都需要有一个这样的都城,而且以当时隋朝的国力,建造洛阳新城,也完全在可承受的范围以内: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这里介绍个人物,他是大兴城和洛阳新城的总设计师,名字叫宇文恺,老爹叫宇文贵,是宇文泰建立八柱国制度时,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的科举制,意在消弱关陇门阀对政权的控制,而关陇门阀的核心成员,就是这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

  这二十个家族,到了杨广那会,老大宇文泰家族,杨坚篡位的时候被全灭了;元欣当时作为皇族,挂的只是虚名;赵贵就是和独孤信一起谋反的那位,被宇文护杀了;独孤信和侯莫陈崇也被宇文护逼着自杀了。

  八大柱国里面,有三个是因为在宇文护一家独大而被杀了,但是家族没倒,剩下的李虎、李弼、于谨,因为小心谨慎,没出什么大事,安享晚年。

  十二大将军里面,宇文贵的次子宇文忻,和梁士彦、刘昉,因为谋反被隋文帝赐死。

  宇文恺能活下来,是因为人家就一个书生,喜欢读书看报,打打杀杀那一套不熟悉也没碰过,而且人才难得,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幸存了下来,为我们设计了两座伟大的城市以及一个超大型的粮仓。

  据史书记载结合考古发掘,在洛阳新城的东北面,有一个叫含嘉的大型粮仓,总面积43万平方米,杨坚建立隋朝后,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全国建立了多个大型粮仓,主要的作用,当然是稳定物价,以及作为储备粮,应对战争和饥荒。

  为了证明隋朝的富裕,监察御史马周在向唐太宗汇报的时候是这样说的: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几十年前的储备粮,到唐太宗那会,还没吃完,简直比地主家还有钱。

  据说,洛阳新城的那个含嘉仓,被挖掘的时候,还发现50万斤碳化了的粮食谷物。

  有了皇城,另一个重要的配置,就是水路交通,和洛阳新城同期建造的,是隋朝大运河,也叫隋唐大运河,现在的京杭大运河诞生于元朝,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横贯山东,把北京到杭州的运河打通,不再经过洛阳。

  隋朝大运河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再加上人工开凿的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历时六年,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是全世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先挖通的,是通济渠,连接黄河和淮河,马周提到的洛口粮仓,就坐落在通济渠靠近洛阳的一端,全长650公里,运行了750年,后来京杭大运河,直接从山东过了,通济渠的战略地位下降,没人维护,慢慢也就淤塞断流了。

  第二段是邗(读 han)沟,与通济渠不同,这是条古运河,原先是东吴孙权时期建立的,初始的作用是运兵,对抗曹魏,在杨广时期,对邗沟进行了整修和扩大,连接的是扬州以南的长江和淮安以北的淮河。

  这两段构成了隋朝大运河下半段的主体部分,之后又建造了运河的上半段:永济渠。

  永济渠和其他航道一样,都是在原有运河的继承上的扩建和延伸,永济渠的前身是曹操主持修建的白沟,经过改道和延伸后,直通北京,挖掘永济渠的目的,主要还是以用兵为主。

  当时隋朝的主要边患,来自北方,包括突厥、契丹、靺鞨、高句丽,杨广三次远征高句丽,主要的运兵和运粮,都是通过永济渠,可惜河道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最后一段是,疏通江南河道,自此南至杭州、北达北京的隋朝大运河,历时六年,全线贯通,隋朝大运河的两个主体工程,是通济渠和永济渠,都是当年完成。

  史书上记载,大运河修建的是又宽又深,为了庆祝大运河的开通,杨广拥有了一个新的爱好,就是游龙舟,这是一个遗臭万年的决定,挖运河就是挖运河,怎么能拿来旅游呢?昏君!

  看看杨广,再想想乾隆,同样是皇帝,都喜欢旅游,但这待遇,不是一般的大。

  大运河的全线开通是在公元611年,此后杨广带着斐矩,经运河达到与突厥的边境,会见启明可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杨广碰到了高句丽派往突厥的使者,也就有了第二年的高句丽战争。

  远征高句丽是失败的,但是在杨广的军事生涯中,尤其是对外战争,并不是一无是处,在隋朝大运河的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的公元608年,杨广发动了针对吐谷浑(读 tu yu hun)的战争,而且是亲自统帅。

  这个吐谷浑原来是个人名,全名叫慕容吐谷浑,老爹叫慕容涉归,是鲜卑慕容部的单于,慕容吐谷浑虽然是慕容涉归的长子,可惜是庶生的,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鲜卑慕容的新单于,叫慕容廆(读 wei)。

  慕容廆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他的儿子中,有一个叫慕容皝,在五胡乱华时,建立了前燕政权。

  还记得高句丽和百济的建国方式吗,都是因为与太子不和,为了逃避追杀,来到陌生的土地,生根发芽,建立新政权,吐谷浑的情况也是类似,当时他身边带的家将,据史书记载,只有700户。

  由于和鲜卑慕容部的矛盾,吐谷浑不断西迁,来到青海一带,吞并氐羌部落后,成为一支强大的部落政权,到了慕容吐谷浑的儿子慕容吐延一代,吐谷浑才正式成为一支部落的名字。

  此后,随着几代吐谷浑人的不断努力,成为青海、河西一代的地区强国,控制着隋朝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

  公元608年,杨广打败铁勒后,依靠外交大臣斐矩,说服铁勒联合出兵攻打吐谷浑,并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09年,杨广亲自带队,千里追击吐谷浑残部,攻克吐谷浑首都伏俟城。

  此战之后,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都成了隋朝的土地,杨广设立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同样是对外战争,依靠正确的策略,用铁勒消耗吐谷浑,然后千里追击,干净利落地消灭了对手,然而对高句丽的战役,却使大隋陷入泥沼。

  公元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为了逃避兵役,在长白山起义,随着高句丽战争的爆发,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联军成为三支最强大的农民起义部队,随着起义军规模的不断扩大,杨广的统治也走到了尽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