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背靴与求教的故事分别是怎样的 寇准背靴讲的是什么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寇准是一位有名的北宋政治家和诗人,他从小饱读诗书勤奋好学,历史记载曾十几岁就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亲也曾在朝为官一度被朝廷重用,曾被封为国公。寇准从小也受其父影响一心为国效力,他天性聪明,十九岁便考取了进士,被派往任职某知县。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官路也一路攀升。

  

  寇准一直以刚正耿直著称,他从来不趋炎附势,曾在北宋有一桩严重受贿案件。朝中其它臣子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唯独只有寇准奏请黄帝此案判处不公。寇准不怕皇上怪罪直言不讳指出祖吉和王淮受贿判处不公,当时祖吉受贿不多却判处死刑,而王淮受贿千万本应死刑则因为他是朝中参政官员的弟弟还身官原职!此案过后,寇准更加深受宋太宗的重用。

  但是寇准的正直也他在官场上吃过不少的亏,朝中大臣对其打压者也甚多。以至于一不小心就会被小人算计而步入低谷!他曾与朝中张逊发生过严重的争议,当时宋太宗一气之下把寇准贬至青州任地方知府!由于寇准一直深受宋太宗的重用,第二年又将其调回京城。

  寇准在朝期间足智多谋才华横溢,深受国家之重用,后来被任为相国。但是由于朝中小人一再陷害,他的官场之路在后期也是极险阻!虽然一度有一些忠臣为其奏请皇帝,但是后期皇帝也深受朝中奸臣的蛊惑!

  寇准的晚年是比较可怜的,最终死于异乡雷州!但是在雷州任职期间为当地的百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雷州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在位的是宋太宗的儿子宗真宗,本准寇准葬于故里,但最终途中钱财用完,寄葬于洛阳!

  寇准背靴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寇准,他才智过人,是一位生性耿直的好官员。寇准十几岁便考取进士进朝为官,深受皇帝与百姓的赞赏。年轻的时候官路还算平顺,步步高升。但是到了中年之后,随着官职的不断提升却一再遭受奸人所害,曾经两次任相国,但晚年被贬死于异乡!

  

  寇准是北宋有名的良臣,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件也被后人一再传为佳话。寇准背靴就是一个发生在寇准身上的故事。当时皇帝听从谗言,将杨延景充军云南,而奸贼则趁机假传皇帝旨意想毒害杨延昭。由于杨家世代忠良,狱中好友代替杨延昭喝下了毒药。后来杨延昭这才逃离一死,家人为其假办丧事,本打算后面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当时寇准身为朝中大臣深受八贤王的喜爱,听到杨家遭此大难非常悲愤。便与八贤王一同前往杨家悼念,一向聪明过人的寇准在杨家丧事上看出了端疑。寇准当下与八贤王商量在杨家留宿一夜,晚上寇准发现杨延昭妻子手提一个篮子独自一人前往后院。寇准便偷偷跟了上去,没想到深夜路黑,杨延昭妻子不小心摔倒,而寇准也由于紧张碰掉了帽子和靴子!

  当寇准在寻找帽子与靴子的时候,发现杨妻篮子倒出的是饭菜,为了赶上杨妻,寇准不得不背着靴子紧跟其后。寇准终于发现,杨妻将饭菜送到后院房屋内,还听到杨妻与杨延昭的谈话。寇准知道杨延昭并没有死,心里万分高兴,便立刻回房告诉了八贤王。对于八贤王和寇准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好消息,他们两人悄悄会见了杨延昭。这才让后代明将杨延昭,有机会重新回到了战场。

  寇准求教

  寇准是宋朝一位有名的良臣,他曾经两次担任朝中宰相之职。寇准的才华在历史记载中广为人知,他是一个刚正不阿之人。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像寇准这样的正直良臣,相交的友人也必定与之相似。张咏是寇准的一位好朋友,他听到寇准任职宰相之后心里也非常高兴。

  

  有一次寇准刚好去陕州办事,当时张咏却刚好在成都辞去官职回来,两个久别重逢非常兴奋。寇准摆下酒宴盛情的款待了张咏,张咏见到友人寇准也是无比高兴。但是毕竟寇准公务繁忙,两人短聚之后,最终还是要分开。寇准为张咏送别的时候,问他有什么可以教他的没有。张咏什么也没多说,只是在离开的时候让他回去多看看《霍光传》。

  寇准当时已经是身居高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却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回来之后对于友人推荐的《霍光传》仔细学习了一翻。当他看到书中“不学无术”的时候才知道友人张咏的真正含义。如果对于一般人来说,看到友人对自己这般看法肯定会大发雷霆。但是寇准看到后不仅没有气愤之意,还非常高兴,他知道友人在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寇准虽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才,但是对于张咏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他给寇准的意见就是要多读书。从而看出张咏和寇准一样,也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虽然寇准当时身居高位,但是张咏却不阿谀奉承

  从寇准向友人张咏求教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寇准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他谦虚好学,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个非常正直的良臣。正因为寇准有如此心胸,他在朝为官之时,为朝廷和百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寇准和包拯

  我们都有一个困惑,从小时候听评书就开始萌生出的不解,其实在为官清廉和为民判案上寇准其实是做的非常好的,但是为什么他的知名度就是不高,在民间的熟知度上更是和包拯差的太远太远。

  

  我们知道,类似《三侠五义》、包公案、包青天等这些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古老评书,明见戏剧,以及现在的影视作品,对包公的宣传力度远大于对寇准的宣传,喜欢追逐大流,是人们的天性,包拯因为自身的功绩的确在大部分官员之上,人们满满的就熟知起来。

  历史上寇准在抗击辽国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包拯则是在处理朝中事物的时候有突出表现,他敢于弹劾当朝大臣,为朝廷解除了很多内忧,而寇准则是更多的从外患角度在位朝廷办事,而行军打仗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所以寇准更多的是上升到了为国效命的程度。

  相比包拯的直接效命于人民,为百姓办实事上,包拯的影响力比寇准大出一截又变得那样理所应当。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指出朝廷中不良的现象,使百姓生活安康,是百姓的得力助手。

  虽然说寇准的政绩和官职都要大于包拯,只能说是百姓不关注这些,毕竟攘外必先安内,百姓真正关心的是当官的能不能为自己谋取利益,能不能为自己办实事。包拯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可能也应证了这样一句话基层干得好,比高层更的民心。

  在民间有各式各样的文学形式来表现包拯的事迹,诸如《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无论是从舆论角度还是,在影响力上,包拯都有小小的优势,当然两人都是为宋朝的政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没有必要分个谁高谁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