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从30岁被立为皇后(公元655年)到公元683年唐高宗死的30年时间内,武则天辅佐高宗治理国家。她用李绩、刘仁轨平定了高丽,占领平壤;用裴行俭、黑齿常之等击退吐蕃贵族和突厥的骚扰,使自中原到东西边境得以安定。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则天审时度势地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言十二事”,即:
1.发展农桑
2.以德感化天下
3.免除京畿地区徭役
4.禁浮华
5.崇尚俭朴
6.广开言路
7.杜绝谗言
8.学习老子的《道德经》
9.为母服孝三年
10.5年以上有功官员不再考核
11.八品以上京官增加年俸
12.任事已久又有才德官员可晋升
这十二条是治国之本,是经济政策,又是军事策略,是一份十分全面的施政纲领,对普通百姓和各级官员都有好处。
首先是发展农桑。武则天非常重视农桑,确信“本固则邦安”。兴农是固本的首要,武则天在《臣轨》一书中说,“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她曾说,“农不富,国不富”,为此实行均田制,除应缴租税外,不增加苛捐杂税,并废除盐税和铁税。武则天督促地方官员修水利灌溉农田,亲自查找了高祖以来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共100多处,指令兴40多处,这些工程都发挥了灌田作用。
高宗显庆年间,高宗和武后曾命各州县因地制宜兴修水渠灌田。多年来,狄仁杰集吕梁山东流的数百溪水,汇成20多条水渠,使并州以西方圆500多里农田得以灌溉;陆元方任绥州刺史时,以倒虹吸管引黄河水向西灌田7万多顷;张柬之在荆州时,引长湖水向北、引汉水向东,灌田12万顷;王及善以病体之身出使山东赈灾时,带领地方官员和百姓引大清河水向南,修大小水渠70多条,灌田5万多顷,又在寿州南引河水,扩大了芍陂,使芍陂(群众称安丰塘)周围二三百里农田旱涝保收。武则天又命各州县除经常维修外,还要新开渠道扩大灌田以利农事,并奖励了40多名兴修水利有功的官员。
武则天把各道朝参使和他们带来的老农民请到后宫,了解东北的高粱和玉米、河东道的小麦和棉花、江淮的水稻、西北的畜牧、沿海的渔业等情况,以及怎样抗拒旱涝灾害。武则天让几名女官详细记录,接连十几天不停,随后分门别类,汇总成册。她又命北门学士范履冰、周思茂等整理,详加审阅圈点,最后亲笔题名曰《兆人本业》。再找来贡生、年轻京官及宫中女官400多人,齐集永成殿,分两班日夜抄写,日夜不停,凡一月有余,共成600多册,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农业科技全书。
武则天明白农不兴则民乱,她察看了北至汾河两岸、东至汴州等地。当时洛阳下属各州县均田制的实施均不好,家有百亩田的只有十几户,一般农户只有十几亩田。洛阳是东都,朝廷和官员、豪族占田少者数千顷,多者十数万顷,且都是良田。魏元忠任洛阳令时,对大户的田加以限制,并将一些荒山、荒地分给无田或少田的农户,但这只稍稍缓解了部分农户的困难。武则天果断决定,东都和长安的屯兵田不动,把朝廷在洛阳和长安的田分出六成,其他凡占田千顷以上的大小官员、大族大户均退田一半,无偿分给无田和少田的农户。
武则天很重视边防要地的屯田事业,一则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二则可以稳定边境地区的百姓生活,三则巩固了国防。武则天派娄师德在河套一带屯田、郭振元在甘肃走廊屯田、黑齿常之在河源屯田,这3位将军的屯田事绩都载入了史册。
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中,第十条是5年以上有功官员不再考核,第十一条是八品以上京官增加年俸,第十二条是任事久又有才德的官员可晋升。这些措施主要是为基层的小官、小吏制定的。我们知道,县令是七品芝麻官,八品官员是县令以下一些办具体事的小头头,他们常年在基层工作,相当的辛苦。为这些人增加年俸,稳住了这些小官、小吏,使他们安心地、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便是本固则邦安。史载,唐太宗死后3年,也就是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全国人口有380万户。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历经53年,全国人口增至615万户,人口增长近一倍。如果社会动乱,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大小官吏、地主老财、豪门大户强征暴敛,人民生活不得安定,人口能增长吗?任何时代、任何统治者,如果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然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为普通百姓和中下级官员着想,为他们争得利益,赢得了绝大多数百姓和官员的拥护。所以在武则天执政的50年中,有时她和那些权臣的斗争是用了一些权谋,而她一直立于不败之地,主要是她有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上面勾心斗角、风云变幻,民间则稳如泰山,这就叫“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不是用暴力和阴谋权术可得到的。
徐敬业叛乱时,魏元忠说“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唐代大文学家陈子昂说:“百姓思安久矣,故扬州构逆。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纤尘不动。”琅琊王李冲起兵只有7天便被消灭,他的手下军官反对、士兵反对,不得人心的李冲被青年农民一棍打死。越王李贞起兵也只有20天即被消灭,为什么?因为武则天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有老百姓的拥护。
武则天很满意自己对国家治理的成就,晚年她作了一首诗:
三山十洞光玄篆,
玉峤金峦镇紫微。
均露均霜标胜壤,
交凤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
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住欢筵赏仁智,
雕鞍薄晚杂尘飞。
笔者在乾陵无字碑前,听到老农妇唱的《花鼓歌》:
花鼓一打团又团,
天上飘下一只船。
船上坐着九天女,
九天女下凡百姓欢。
俺们的皇上呀,
就是那天女下凡。
时至今天,老百姓仍在歌颂武则天。
我看了有些人写的有关武则天的书,书中对“建言十二事”中的一些提法,总是这样分析、那样分析,最后落在武则天头上,还是贬低。“建言十二事”难道不是好事吗?《资治通鉴》上都说“诏书褒美,皆行之”;高宗和当时的大臣、百姓都说好。为什么到今天,有人还用“笼络”、“暗藏玄机”、“装门面”、“政治作秀”等贬义语呢?
武则天是公元705年死的,距今已1300多年了,正史野史、褒贬是非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已很难得到一个真实可靠的答案。我想,今天研究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以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作为评判是第一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