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写了什么:水浒传中的那些官逼民反事件 水浒传写了什么时期的故事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所谓官逼民反就是在反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水浒传》书中体现了“官逼民反”事例很多;这个“官逼民反”是个广义的概念,官即代表黑暗腐败的北宋朝廷,民即代表了受剥削受压迫走向反抗道路的所有的人。其实,如果我们细致阅读《水浒传》,就不难发现书中的“官逼民反”事件存在着惊天的迥异大事件。

第一、官场腐败黑暗下的“官逼民反”事件。比如“智取生辰纲”,七位英雄劫取的是不义之财。北宋末年,官府为了满足昏君赃官的享乐要求,到处搜刮民脂民膏,不断盘剥百姓,当时,贫富悬殊很大。人们早就看清了这一点,只是一般人心存不满,不敢有所作为,而英雄们则敢于出手。施耐庵在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开始的时候,让白胜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就鲜明地指出了社会的阶段分化。在智取辰纲成功后,又有一首诗:“诛求膏血庆生辰,不顾民生与死邻。始信从来招劫盗,亏心必定有原因。”这就更加把“劫纲”的正义性突出出来。这就是官逼民反。这样的内容,反映的是北宋末年最基本的社会矛盾,即农民与黑暗统治者的矛盾,批判的是朝廷维护官僚地主阶段利益、残酷压榨人民群众的政治路线。这是封建王朝走向没落的最最深刻的社会原因。

第二、官霸勾结下的霸逼民反事件。书中象登州的恶霸孔太公,仗势欺人,把解珍解宝兄弟打死老虎的成绩贪为已有,还污告解珍解宝兄弟,就是突出的一例。潘金莲与恶霸西门庆通奸,毒死善良本身的吴大郎,武松在忍无可忍,才把西门庆杀死。霸逼民反,是从社会治安的角度反映的问题。说明当时豪强凌弱,恶霸当道,没有正义可言,反映了朝廷的司法腐败。其实,正是由于官霸勾结,才造成那种有法不依北宋江的局面。当武松一再向县官举证时,县官却不依法办理,更多考虑到西门庆的关系和势力,也正是在官不为民作主的情形下,武松才杀人。须知,杀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死罪,不到义愤之极,没有人愿意杀人的。

第三、吏治腐败下的官逼官反事件。在高俅的欺压下,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王进等一批有才有德的英雄人物被逼得走投无路,虽然万般不愿,最后还是不得走向“草寇”队伍。杨志也是,这个名门之后,杨令公的后代,本来胸怀壮志,希望为朝廷出力,“到边庭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但在那样的黑暗环境中,这样的国家栋梁之才,不能去疆场上为国杀敌,却被差去运送供最高统治者玩乐的花石纲,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讽剌,何况,他在河里翻船,花石纲没了,获了罪。即使如此,他对朝廷还是忠心耿耿,梁山泊留他,他无论如何都不入伙。后来,这个杨志,又一次被大名府梁中书差去押送与花石纲一样搜刮的民财,途中被劫,无法交差,走向山林落草。官逼官反,直接体现的是统治阶级内部贪官和俊杰的斗争,反映的是官场的腐败和吏治的糟糕。象高俅这样的泼皮无赖,不只能靠吹、拍、买的功夫进入官员行列,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宰臣一级的高官,这样的咄咄怪事,在当时的朝廷却很普遍。这样的官吏,不是靠功德上去的,他们靠的是权术,靠的是歪门邪道,当了官,当然还搞歪门邪道。而那些怀有德能的英才,不会拉拉扯扯,不会曲意逢迎,自然就成了高俅们打压的对象。王进因为有病没有及时给高太师庆贺,就被排挤得无法立身。林冲这样的禁军教头,连自己的娘子都无法保全,眼睁睁看着高衙内调戏,最后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迫害,不得不走向梁上。

第四“贼”逼官反事件。为了给官、霸相区别,这里暂且这样妄称水浒人物。水浒一百零八将,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起义军拉到队伍中来的。比如朱仝被发配沧州后,很受知府赏识,更受小衙内喜爱。就是这样一个朱仝,却被吴用施计,着李逵杀了小衙内,断了朱仝的后路,逼其上山的。还有一些,包括卢俊义、朱富的师父李云,都是这样被逼上山的。这样的办法,简单看来很不地道,也很缺德。但,放在农民起义事业发展的大的背景上看,又有其合理性--事业是正义的,为这正义的事业而壮大队伍,当然也就是必然的了。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施耐庵写这些事的时候,才能仍然显得那样轻松,一点也没有给人以恶劣恐怖的感觉。

综上所述,一个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导致了“官逼民反”。就象北宋末年,朝廷在政治上、吏治上、法治上都代表了邪恶的一面,而这种邪恶一旦形成,就很难靠统治阶级自身消除掉,因而,英雄们起来反抗他们,就是最大的伸张正义了,还是那句话,水浒英雄好汉造反——是被逼的“官逼民反”,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就是在弘扬正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