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也有“金字塔”很恐怖!里面藏着无数死尸 中国古代也有宪法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读古书,常常能够遇到这么一个词——“坑杀”,比如“坑杀降卒三万”、“尽坑之”等等。“坑杀”到底是怎样一个杀法?很多人将其理解为“挖坑将人活埋”,但再细想,似乎又有点不对。

战国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向秦国投降,最后除了240个没有成年的赵国兵(叫他们回赵国报信,传播恐怖),其余全部被白起“坑杀”。有人要问了,这得挖多大的坑,才能埋下这么多人?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累累尸骨。

“坑杀”在《史记》、《汉书》等正史中屡见不鲜,这到底是怎样的杀人方法,实在有搞清楚的必要。

有专家考证,坑杀,其实并不是挖坑活埋人,而是将敌军杀死后,将尸体在大路旁边堆积起来,用覆土夯实,形成金字塔一般的大土堆。

这种“金字塔”,一般称为“京观”、“京丘”或者“武军”。其目的是为了震慑敌人,向世人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

可以想象,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堆出了一个个的“金字塔”,那场景实在是恐怖极了。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尸体“堆积如山”的说法?如果不搞这种“京观”,战场上必定是尸体枕藉,堆得乱七八糟,不会形成“山”的效果。笔者怀疑,形容尸体堆积如山,正是古代“京观”的反映。

史料中的最早“京观”记载,出自《左传》。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今河南武陟东南)战胜了晋军,杀死了大量的敌人。战后,大臣潘党建议楚庄王,可以修筑京观,来威慑敌人,同时向子孙后代展示祖先武功。

楚庄王却不同意,他说:这不是你能够懂得的。“武”这个字是由“止”、“戈”二字组成的,真正的“武功”是禁除残暴、消灭战争、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而不是堆积敌人的尸体,炫耀自己的武力。晋军士兵是为了忠诚执行他们国君的命令战死的,我又怎么来建造“京观”呢?

楚庄王命人妥善埋葬了晋军士兵的尸体,使死者不暴尸野外,然后祭拜祖先,班师回国了。

这个故事,后来还被冯梦龙写进了《东周列国志》,广为人知。

楚庄王不同意建造“京观”这个事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不过,从历史上看,这种例子太少了。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坑杀”敌人,建造京观,炫耀武力的做法非常流行,相关记载史不绝书

前面提到的长平之战,白起坑杀降卒20万人。到了秦朝,秦始皇灭掉赵国后,曾坑杀曾经侮辱过自己的邯郸人。有学者考证,秦始皇焚书坑儒,处死儒生,用的也是这种堆积尸体的方法。

另一位牛人项羽,在率军推翻秦朝时,一次性“坑杀”秦军战俘20多万人。

三国时代的官渡之战,曹操一下子“坑杀”投降的袁绍军队八万多人。魏景初二年,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一次性“坑杀”对方的军民七千多人。《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记载:景元三年冬十月,邓艾破蜀,在绵竹用蜀军的尸体筑造“京观”。

南北朝时期,大小政权征伐不断,“京观”的记载更多,而且还玩出了新的“花样”。公元418年,生性残暴的夏王赫连勃勃,率军攻克被东晋北伐军占领的长安。赫连勃勃将斩首的东晋士兵人头堆成“京观”(注意,是人头,而不是尸体),并称之为“骷髅台”。

赫连勃勃

南京本地也出现过“京观”。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在广陵造反,孝武帝派兵镇压,然后屠城。孝武帝本来准备将俘虏中的男人全部杀光,经名将沈庆之请求,五尺以下的男子获免,但最终还是杀了三千多人。残忍的孝武帝,将杀掉的三千人的首级,堆积在石头城的南岸,做了一个类似于“骷髅台”的“京观”。

残暴的刘宋孝武帝。

隋唐直至宋代,“京观”依然能时常见到。唐太宗征高句丽时,“坑杀”靺鞨三千三百人;

784年,唐朝将领李皋率部镇守蕲春,打败军阀李希烈进攻,“斩首万级,封尸为京观”。

936年,契丹帮助石敬瑭消灭后晋政权,将后晋皇室成员以及后晋将士尸体都埋在汾河岸边,筑造成京观;

986年,辽军在莫州打败宋军,辽军将领耶律休哥(这个人在《杨家将》里出现过)将杀死的宋军尸体筑为“京观”;

北宋名将狄青打败少数民族政权侬智高后,在邕州(南宁)用敌人的尸体五千多具筑造京观;

1141年,南宋将领胡世,一下子俘虏金兵4000多人。他将其中的450名女真人杀死在嘉陵江边,筑成“京观”,又将其他人的脸涂黑,在边界上放回,大大打击了敌人的士气。

狄青这样的名将,也筑造过“京观”。

古代对外作战,同样常常使用筑造京观的方式,这一招还被对方学到手。隋炀帝在位时,三次征讨高句丽,均遭到失败。高句丽的统治者将杀死的隋军尸体筑成“京观”,宣扬战功。

隋朝亡国后,唐太宗听说了这个事情,派使者与高句丽交涉,对方才同意拆除京观,妥善安葬隋军士兵尸骨。

隋炀帝。

从史料里看,至少到明朝,还有“筑京观”的习惯。常遇春征讨北元,就有“坑杀”俘虏的记载。1410年,明朝大将张辅进攻安南,俘虏了2000多人,全部杀死,“筑京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时候这些血腥的“京观”大多已经没有多少遗迹了,笔者查了一下,在广西鹿寨还保存着一处刻于明代万历三年的巨型“京观”摩崖。当时,鹿寨壮族瑶族起义,被明军镇压,斩首级“五百一十余头”,筑造“京观”,在此留下摩崖记录此事。

广西鹿寨“京观”摩崖。

“京观”虽然残忍,但还有一处“京观”遗址却值得后人参观、纪念,给予肯定的评价,这就是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南郊城山路旁的“倭子坟”,这里面堆积着明代嘉靖年间进犯通州(南通)被歼灭的倭寇的尸体。

1919年,南通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整修倭子坟,建亭于其上,名字就叫做“京观亭”。

南通倭子坟(此图来自网络)

张謇建造的“京观亭”。

说完“京观”,再说一个类似的东西——耳冢,与之相关的,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在日本京都东山区丰国神社门前,有一座坟墓,里面埋葬的不是尸体,而是两万多只耳朵和鼻子。

明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明朝万历帝发兵支援朝鲜。在战场上,日军的记功手段是这样的,杀敌对方的普通士兵后,将其鼻子或者耳朵割下来,用盐腌制后献给主将请功。最终,被带回日本的朝鲜军和明军的耳朵和鼻子共有两万多只,一起埋葬于此。

日本“耳冢"。

“耳冢”最初叫做“鼻冢”,后改名为“耳冢”。1968年,日本政府将耳冢指定为国家史迹。

早在16世纪,日本就侵略朝鲜,并妄图借朝鲜进攻中国。“耳冢”是日本屠杀中朝士兵的铁证,这段惨烈的历史,虽然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但同样不能被我们忘却。

“壬辰倭乱”中的海战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