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皓如皎月;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灿若朗星。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一度是康熙皇帝跟前的大红人,独揽朝政,炙手可热,与后来的和珅不相上下。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叙事析理,谙熟出老宿上,结字端劲,合古法,诸公嗟叹,天子用嘉。"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人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康熙皇帝自己就是一个勇武、强悍的骑手加射手,所以,他身边的侍卫也应该是一流的角色。这样看来,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他身上有众多的矛盾之处:生为满人,他却痴迷于汉文化;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这个行当;身为宰相公子、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置身于姹紫嫣红、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人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这样一位才情充沛、人格健全、绝世超然的"翩翩浊世公子",竟不是缘自小说家的杜撰,竟是中国文化史册里的一位真实人物。
纳兰性德留下的是两本词集:《侧帽集》和《饮水词》,他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靠的不是皇帝的威风,而是他的词。后人从中精挑细选了三百四十二首,另外结集,以《纳兰词》命名。当年《饮水词》问世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用"家家争唱饮水词"来形容纳兰词在当时的火爆场面。当年文坛的那些重量级人物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纳兰的圈中好友顾贞观长叹一声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聂先的评价是:"少工填词,香艳中更觉清新,婉丽处又极俊逸。真所谓笔花四照,一字动移不得者也。"陈维崧更是将其与李璟、李煜相提并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陈维崧是当时阳羡派的代表人物,他与纳兰及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以及"最是繁丝摇落后,转叫人忆春山"等许多名句,曾被近代学者称之为"千古奇观"。国学大师王国维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对纳兰词推崇有加:"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说纳兰性德是个文人,此话一点不假。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由于长年待在皇帝身边,纳兰性德应该算是真正的"御用文人",但是,后人却并未将他归入"犬儒派"或御用文人的行列。这就很难得了,在历代文坛,纳兰性德算是一个特例。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写给自己的,情真意切,言辞优美。尤其是他的爱情诗,缠绵悱恻,感人肺腑,并不比唐代的李商隐和宋代的柳永逊色。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得到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苦于仕宦漂泊,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性遭遇混浊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在一首《忆秦娥》中,他无比怅惘地写道:"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