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皇帝兼诗人的唐玄宗李隆基(现存诗约70首,《全唐诗》编为1卷),多才多艺,风流蕴藉,有许多“桃色故事”和“花边新闻”。开元初年,玄宗每御幸一个宫女,就在宫女的手臂上标下印记,印文是“风月常新”四个字;印好后再抹上桂红膏,以后水洗也不会褪色。宫女太多了,有时候难以取舍该由哪一个宫女亲近“龙体”,宦官们便想了一个办法:把宫女召集起来,当众掷骰子,得胜者便去侍夜。于是宫中私下把这种骰子叫做“剉角媒人”。后来,杨贵妃得宠,“春从春游夜专夜”(白居易《长恨歌》),这项“制度”才被废止。
宦官高力士出使闽粤时,发现莆田县(今属福建)医生江仲逊年仅十五岁的女儿江采蘋容貌出众、能诗善文,便选归长安,服侍玄宗。玄宗一见倾心,大加宠幸。江采蘋喜欢梅花,住所周围栽满梅树,她时常流连花前,赏花吟诗,到夜晚仍不忍离去。玄宗见她爱梅,就戏称她为“梅妃”。梅妃的这种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强劲无比的竞争者杨玉环出现了,玄宗的感情急速转移,但也没有疏远冷遇梅妃的意思。但是梅、杨二妃互相嫉妒,势如水火;玄宗为了调和关系,把她俩比作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人们听了都暗暗发笑,认为这种比喻不伦不类。梅妃性情柔和,很快就败在杨妃的手下,被迫迁往上阳东宫,孤零零地难以见到玄宗了。
过了一段时间,玄宗难忘旧情,晚上派小宦官熄灭烛火,用舞戏的马匹秘密召幸梅妃到翠华西阁,再续前缘。缠绵之后,玄宗睡过了头,卫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报知杨妃就快闯进阁来了。玄宗急忙披上衣服,把梅妃抱起来藏在夹幕里。杨妃进门劈头就问:“那‘梅花精’躲在哪里?”玄宗说在东宫,杨妃说:“请把她召来,今天一同去温泉洗浴。”玄宗说:“她已经被搁置冷宫了,不要和她一同去温泉。 ”杨妃审视屋内一周,大怒说:“屋里菜肴果品零乱不堪,床下又有妇人留下的鞋子,今晚究竟是哪个女人在伺候您睡觉?欢醉到日出还不上朝?现在,您可以上朝去见大臣了,我留在这里等您回来。”
玄宗支支吾吾,拉着被子面向屏风假装打哈欠,说:“今天有病,我不能去上朝了。”杨妃见他耍赖,便气冲冲地回自己的住宅去了。杨妃一走,玄宗赶紧寻觅梅妃,得知她已被小太监送走。玄宗觉得受了窝囊气,徒步回到东宫,发怒杀了小太监,并把梅妃慌急中留下的鞋袜首饰等物品送还给她。梅妃对前来送物品的使者说:“皇上真要彻底抛弃我了吗?”使者说:“皇上并不想抛弃你,只是害怕杨妃发火。”梅妃苦笑道:“害怕因为我而惹怒那个胖肥婆,这不就是抛弃了我吗?”此后,梅妃虽又做了一些努力,但都在杨妃的阻挠下归于失败。一天,玄宗在花萼楼接待外国使者,忽又想起了梅妃,命令太监将一斛珍珠偷偷地赠给梅妃。梅妃没有接受珍珠,只请太监捎回一首《谢赐珍珠》:“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玄宗读罢,怅然若失,闷闷不乐,命令教坊乐工谱曲演唱,曲名叫作“一斛珠”。
夏历五月五日,玄宗在兴庆池避暑,众妃嫔都争相凭栏观看雌雄鸂鶒(xīchì。水鸟名,形大于鸳鸯,好并游,多紫色,俗称紫鸳鸯))在池塘中戏水。玄宗在红绡帐里拥抱着杨贵妃,对众妃嫔说:“你们爱水中鸂鶒,怎如我被底鸳鸯?”
玄宗还常和杨贵妃在皎月之下用锦帕遮裹眼睛,在一小片空地之内互相扑捉戏耍。杨贵妃年轻,每次捉玄宗都很容易,但玄宗却总是逮不着杨贵妃,引得满宫的人都拍手大笑。杨贵妃故意在衣服上挂了许多香囊,用香囊挑惹玄宗扑捉,玄宗屡捉屡失,逮不着人,只抓得满把香囊,游戏结束后笑道:“我确实比不上贵妃。”当时把这种游戏叫做“捉迷藏”(“捉迷藏”一词即源于此)。除了“文戏”,还玩“武斗”,酒至半酣的时候,玄宗让杨贵妃统领宫女一百多人,自己率领小太监一百多人,在庭院中排列成两阵,手擎旗帜攻击互斗,打了败仗的一方,每人罚喝一大碗酒——玄宗称这种战阵叫“风流阵”。
有一年八月,太液池中有几千只白莲花盛开。玄宗与贵戚们设宴赏花,大家都对白莲花赞不绝口。过了很长时间,玄宗指着身边的杨贵妃对大家说:“白莲虽美,怎比得上我的这个解语花!”(后来,古文便常用“解语花”来比喻美人)
另有一次,玄宗在百花院别殿里读《汉成帝内传》,杨贵妃悄悄从后边走来,用手拉了拉皇帝的衣领,问:“在看什么书啊?”玄宗笑着说:“别问。你知道了又要烦人。”杨贵妃要过书来,见上面写道:“汉成帝得到一个美女赵飞燕,她身瘦体轻,好像禁不起风吹。汉成帝怕她随风飘走了,就为她造了一个水晶盘,让宫人用手托着盘子,赵飞燕在盘里唱歌跳舞。”玄宗问杨贵妃:“你能经受多大的风吹?”因为杨贵妃肌肤丰满,略微发胖,所以玄宗故意说这话来戏弄她。杨贵妃说:“我是不如赵飞燕轻灵,可是我的一曲《霓裳羽衣》乐舞,足以超过前代任何人。”
野心家安禄山为讨好玄宗,献上了几百粒壮阳药,叫“助情花香”,大小和米粒一样,颜色发红,含香一粒,便觉阳气勃发,筋力不倦。玄宗神秘兮兮地对杨贵妃说:“听说汉代有一种药叫‘慎恤胶’,大概就是这类壮阳药吧!”正当玄宗沉醉于“助情花香”的时候,安禄山举兵叛乱,铁骑攻破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行至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禁卫军哗变,逼迫玄宗处死媚色惑主的杨贵妃。相传杨贵妃在佛堂前梨树下被缢杀时,脱落了一只袜子,高力士拣起来藏在了怀中。后来玄宗梦见杨贵妃诉说此事,便问高力士:“贵妃遇难时丢下一只袜子,你收起来了吗?”
高力士把袜子交给了玄宗,玄宗写了《妃子所遗罗袜铭》:“罗袜罗袜,香尘生不绝。细细圆圆,地下得琼钩。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又如脱履露纤圆,恰似同衾见时节。方知清梦事非虚,暗引相思几时歇?”——关于杨贵妃的遗袜,还有另一种传说:杨贵妃被缢时,马嵬坡客店的一个老太婆拣得了她的一只锦袜,事后前来凭吊的游客必须出百钱才得一睹这只袜子,观者络绎不绝,老太婆靠这只“摇钱袜”而成为大富户。
唐朝杨贵妃的典故和人生结局
杨玉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女人比杨贵妃的故事更富浪漫情怀传奇色彩的了。这样的一位传奇女子,那么她的人生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杨玉环(719年-756年),字太真,祖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生于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她先为寿王李瑁的王妃,后为公爹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7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杨贵妃天生丽质,为唐代第一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羞花”乃杨贵妃。
杨玉环为隋朝宗室后裔,唐初被杀的杨汪之五世孙。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著名一笑
唐代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她有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以致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
那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为了博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的欢心,每逢荔枝季节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从四川(有的说从广东、福建)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宫中的享受又是极其奢侈,越是难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宝越要进贡,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让唐玄宗封为宫廷御酒,其酿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独厚的四川兴农酿酒之地利优势,酿出来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杨贵妃在华清宫里品尝荔枝时是怎样的一番动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与其对饮,杨贵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当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了。从此便有这历史上这著名的一笑。“华清笙歌霓裳醉,贵妃把酒露浓笑”!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的美酒,也取名为:露浓笑。
羞花典故
有一种小巧玲珑的花卉,它的复叶酷似芙蓉枝,点点对称,宛如鸟羽。植株上缀以数朵淡红色的小花,状若杨梅。人们用手一指,它那羽状小叶便很快闭合,叶柄也慢慢垂下,就象初涉人世的少女,因为纯洁和朴实,才那样忸怩、娇羞,所以人们都叫它“含羞草”。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唐玄宗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含羞草的叶栖基部,有一个薄壁细胞组织叫做“叶褥”,平时里面充满了足够的水分。当叶片受到刺激时,薄壁细胞里的水分,在植物电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与两侧流去。由于叶片的重量增加,就产生了叶片闭合,叶柄耷垂的现象。含羞草植株纤细娇弱,为了生存,它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
贵妃醉酒
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三千宠爱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时失宠而借酒浇愁,醉后忘其所以,放浪形骸。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正史《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葬)于驿西道侧。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当时杨贵妃被葬于驿站西面的道路旁边,尸体以紫色的被褥裹之。而后来玄宗密令中使改葬的时候,离杨贵妃去世已经过了一年零六个月,此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