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崇祯帝是怎样的崇祯帝的性格悲剧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历史上真实的崇祯帝是什么样子的?

  他很自负

  有一次臣子把他比作了汉文帝,本来是马屁之言,但是崇祯听了十分的不高兴,他认为汉文帝只是一个中上等的皇帝,觉得那汉文帝和自己比根本不值一提。还有一次大臣提到了太宗,崇祯帝说:“唐太宗扫荡群雄,我自愧没有那样的才能;但要说到闺门无序,家法败坏,我还羞于与他相提并论呢。”(摘自《三垣笔记》)前半句绝对不是崇祯的谦虚之言,他打心眼儿里是觉得唐宗宋祖之类的人物比不上自己。

  自负,来自于他的不自信

  极其自负的崇祯内心中有很大的不自信成分,所以他对其他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对他人的行为十分多疑。他此生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别人看不起他,一旦他发现有人对他有不好的评价或者在他面前耍小聪明,他就会痛下杀手。他的第一个蜜月阁臣刘鸿训,在宁远哗变之后,没有看出他想向此案向户部问罪的态度,反而提出用崇祯的私银发饷,触怒了他,之后崇祯又得到消息,刘鸿训在家中说崇祯毕竟只是个“冲主”(年幼之君)。崇祯不便以“冲主”之事定罪,于是在之后的张庆臻贿赂舞弊一案中强行将刘鸿训牵扯进去,将他流放代州,使刘死在了戍所。

  自作聪明

  崇祯帝是一个很自以为是的人,从诸多方面可以看出来,用人上,虽然他想法很好,尝试通过科举、科道以外的途径网罗人才,但是他本人十分缺乏统筹安排进行制度改革的能力,只是凭着一时的激动随意降旨,各种破格提拔人才,但又对他们缺乏考察,用之则一味信任,反之,罢免之时也极为轻易,全凭一己之好恶。在处理党争问题上,韩旷曾经上向崇祯提出过关于君主处理朋党的意见,就是作为君主在处理朋党问题时,要做到本身无朋党之念,升迁革黜应该由才能品德和执政业绩上来决定,可惜崇祯朋党之见极深,自负地认为只有把哪一圈子的人都认清,才能消除朋党,结果适得其反

  他很勤劳

  自正德皇帝开始,没有一个皇帝能规规矩矩参加内阁和翰林学士为皇帝的“日讲”,但崇祯在位的十七年中,日讲经筵坚持不懈,他骄傲的心让他变得十分的要强,想通过这些理论学习增强自己的帝王修养,来达到自己心中为自己设立的目标。他十分勤于政务,本章和票拟每一个都认真阅读,按惯例,阁臣的票拟虽然只是一种建议但是却极受尊重,在崇祯之前阁臣的票拟被驳回的情况很少,但崇祯帝却经常驳回,后期甚至有些大学士事先备好两种票拟,以备崇祯帝批驳。除此之外,崇祯的朝会也十分频繁。

  “今后除酷暑严寒之外,朕将每日御于文华殿中,所有奏章均同各位辅臣面商定议,务求处理精当。”

  面对这样一个精力旺盛恩威难测的君主,崇祯的阁臣,不好当啊。

  他性情苛刻

  崇祯性情节俭,严令大臣们跟着节俭,痛恨贪墨官吏,整个大明只有三位辅臣被杀,王文、夏言和崇祯年间的薛国观。本身薛国观并无必死之罪,在崇祯得知薛国观出走时的金银装载了满满一车队时,起了杀心,下旨令薛国观自杀,抄没家财。

  崇祯是一个很复杂的人,自小袭信亲王,长期的呼奴喝婢使得他性情严急苛刻,刚愎自用;另一方面从小的孤独寂寞和危险处境让他敏感多疑,过分自负,但在紧要关头却又总拿不定主意。

  他确实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我们把他的缺点放在我们普通人身上看来,都是无关痛痒的小毛病罢了,可怕的是,崇祯的这些缺点和他专制帝王的至高权力相结合却产生了可怕的效果,这个可怕的效果又经过当时明朝时局动乱环境的放大,成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破坏性力量。

  他身上的悲剧色彩太浓重,一个死时仅33岁的瘦弱年轻人,将破败不堪的大明王朝背在身上十七年,福王遇害之后,崇祯大病了一场,长达十几天不能双腿直立行走,只好在暖阁召见褚臣,头一次在召对朝臣的时候泣不成声。首辅范复粹一直在崇祯耳边道:“这一切都是气数,气数啊。”崇祯帝很不高兴的回道:“这也说不得是气数。就是气数也要靠人力来挽回啊。”

  从初登帝位的意气风发雄心壮志,藐视唐宗宋祖,想要和一帮大臣共同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可是他身边别说什么经邦治国的王佐之才,就连稍微能合他心意的人都没有。他身在帝位没有一天是快乐的,等待他的只有日复一日的奏章、廷议、召对。前线不断溃败的战报和国库空虚的奏疏摆满了他的桌子。可惜,最终他也没能逃离命运,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那个我最喜欢的金庸笔下的角色,“别跟我说什么气数不气数,我偏要勉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