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如何巩固政权为何最后引发了八王之乱 晋武帝治国政策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司马炎接受曹魏的禅让,成就帝业,但是司马炎并没有觉得轻松,因为南方的孙吴小朝廷尚存,而且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南下骚扰,都是司马家潜在的威胁。为了巩固家族统治,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司马炎首先采取的是怀柔政策,也没有大势的屠杀曹氏宗族,封曹奂为陈留王,还下诏已是陈留王的曹奂使用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

  司马炎明白朝中大臣大多是曹氏旧臣,是受了曹氏厚恩的,只是因为形势才承认了司马家的皇位,如果大势屠杀的话,必然引来士族的反对,只有给予曹氏优待,让他们享尽荣华富贵,这样才能够巩固司马家族的皇位。其实司马炎也只是继承了司马懿的执政理念,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高平陵政变曹爽伏诛,曹爽因专权被当时曹魏的许多大臣所厌恶,所以除了同党,基本没有什么官员站在曹爽一边,但是曹爽被夷三族之后,司马家又说曹爽虽然是个大坏蛋恶贯满盈,但是曹真是大功臣呀,于是从曹家里找了一个叫曹熙的人作为曹爽的后人,主要是曹真在曹氏政权中威望甚高,司马氏在设法拉拢这些人。

  除了善待曹氏宗族之外,司马炎还大封群臣,许多的大家族都位至公侯。琅琊王氏家族,魏国重臣王祥进爵为公,为后来东晋王氏士族奠定了基础,东晋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弘农杨氏家族,杨骏、杨珧、杨济三兄弟,时称“西晋三杨”,杨骏之女杨芷为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第一任皇后杨艳也是杨氏宗族,隋朝开国皇帝就是出自于弘农杨氏家族;陈留谢氏,从曹魏时期崛起,东晋时处于鼎盛时期,有名士谢安与谢玄;谯郡桓氏,起于汉代桓荣,东晋桓彝、桓温、桓冲等位辉煌时期。晋代四大家族仅是西晋门阀的代表而已,还有颍川荀氏(荀彧、荀顗、荀勖)、贾逵(贾充)、钟繇(钟会)、陈群(陈泰)、卫觊(卫瓘)等等,当时的魏晋士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当然还包括司马家的皇族。

  除了曹氏集团和北方大族,司马炎还重用蜀地的一部分官吏,由于蜀汉灭亡不久,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将蜀汉的旧臣都送到洛阳安置,刘禅子孙、蜀地士族谯周等等,还特别重用一批官吏,如谯周徒弟李密、巴东太守罗宪等等。司马炎凭借高超的政治手段,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确保了西晋稳定地过渡。但是这样也为后来门阀之间争权夺利埋下了隐患,司马炎死后,发生了杨氏兄弟、贾南风以及宗室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引发了“八王之乱”。中国古代有五个选举人才的制度,夏、商、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先秦的军功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所以两晋的门阀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不可估量的,从汉末到隋初,延续了四百年左右,也属于司马家族巩固政权的一种方式。

  门阀最早出现在东汉,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之后大封功臣就形成了第一批士族门阀,农民的土地被兼并,就形成了大地主和大豪强,到了东汉晚期,历经了两汉的察举制度就专门为士族门阀而服务。东汉末年,三国乱世,曹操主张唯才是举,曾发布了三次求贤令,明确的指出了只要才能优异,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以做官,本可以逐渐改变了士族门阀控制官场的情况。曹操死后,魏国名臣陈群建议曹丕将曹操的思想制度化,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选官制度,但是这个陈群本来就是士族门阀的代表,所以渐渐就为士族而服务了,九品中正制度也相当于是察举制的延续。

  九品中正制改变了曹操唯才是举的初衷,主要是由于曹丕也要寻求士族的支持,而司马家就是当时河内的大族,重用司马懿造成了曹魏后期的大权旁落。司马炎建晋时,将九品中正制推向了高潮,但是他除了这一点跟曹丕的做法一样外,司马炎还学汉高祖刘邦分封宗室为王,而大族为公侯,据有关野史考证,司马炎一共封了五十多个王,五百多个公侯。

  而曹丕却不能够容忍同宗兄弟和他一起分享江山,曹操的儿子中最有能力继承他的位置有陈思王曹植和任城王曹彰,但是这两位从曹操死后生活就过得很悲惨了,曹植曾迁封多次,公元232年病逝,而曹彰年仅三十五岁就暴亡了。总的来说,九品中正制在西晋初期还是起到了稳固司马政权的作用,门阀制度的不断恶化,不过那都是后话了。司马炎除了将九品中正制推向顶峰外,还效法古人制度,以司马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号称“八公”,稍微改变了一下汉魏的三公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