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都躲到空调房喝清凉饮料。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制冰机器,但古人也有许多低碳、环保的纳凉避暑之所和自制的清凉饮品。比如先秦时期利用冰窖纳凉,利用地下井冰镇水果,利用植物熬制消暑饮品等。为对付酷暑,古人想出了不少过夏天的妙法,有不少发明。
先秦时代设冰窖储冰 “赐冰”是古代官员福利
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
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
从考古发现来看,家有储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西汉梁孝王刘武,死后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其墓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有一冰窖。大概刘武怕热,生前享受惯了,死后也要“吃冷饮”。
古人采冰图-古代的冷饮
周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身边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只有相当于今高级干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谓“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
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明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但赏赐形式有所改变,不是直接领冰块,而是发放“冰票”,京城“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有冰票,此即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中所记的“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鉴”。鉴,实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又称“冰鉴”。
冰鉴可以看做是一种原始冰柜,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柜蟠虺铜方鉴。
汉代人制冷和保鲜使用“井藏法”
上述制冷方法并非百姓所用。秦汉时期,普通人家过夏天,“冷气”的主要来源是水井,制冷和保鲜使用“井藏法”:或在井中置一口大瓮,作为放置食品的“冷藏室”;或将食品置于篮子中,用绳索系于井下保存,现代仍有人使用此法做“冰镇西瓜”。
事实上,古人用来解渴的冷饮也没有现代这么讲究。对普通人而言,井水便是他们最好的“饮料”。如汉代人,夏天的主要饮料基本上是井水,时人认为“井之所尚,寒泉洌清”。现在大家流行喝矿泉水,似有汉代人遗风。
古人管热饮叫“汤”,冷水才叫“水”。汉代夏天已有比较讲究一点的饮料蜜水,这是一种在水里掺入蜂蜜的高档饮料。
到汉末,在饮料里加蜜已成为时人常规喝法。汉末枭雄袁术,非常爱喝这种饮料,袁术死时正是大热天,想喝杯蜜水,但当时军中已绝粮,哪还有蜜?厨师端来了水,袁术长叹:“我袁术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后,趴在床上吐血而死,此即《魏书》所谓“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
唐代人用果品或草药熬制“饮子”
到了隋唐,饮料比以前讲究多了,出现了类似深受今人推崇的保健饮料,时人把这种饮料称为“饮子”。
“饮子”系用果品或草药熬制而成,解渴的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饮子很受隋唐消费者的欢迎,当时长安街头“饮子店”很多,和今街头冷饮店一样,生意兴隆,有的饮子店还可以先喝后付钱。
五代人王仁裕的《玉堂闲话》中,就提到过一家饮子店:时长安城西市的一家饮子店生意做得特别好,每到盛夏,便用一口大锅熬制“饮子”出售,这家店所售“饮子”能治疗“千种之疾”,且喝了就好,所以名声很大。当然也不便宜,“百文售一服”,当药水来卖了。
唐时,街头卖冰已成为一种谋生手段,还出现了天热涨价的现象。《唐摭言》“自负”条便引用了这么一则故事:“昔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客有苦热者将买之,蒯人自以得时,欲邀客以数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意思是,以前蒯地的生意人在街头卖冰,乘大热天涨价,高出原价几倍出售,顾客一气之下都不买了,不多会儿冰全化了。结果蒯人为贪心而后悔,流着泪走了。
“冰商”的甜冰吸引了许多顾客
宋代人爱喝避暑“凉水”
夏用饮料,到宋代品种就多了。最大特点是,果汁饮料受到宋代消费者的欢迎。
宋代人把冷饮叫“凉水”,这种凉水并不真是水,属于果汁类饮品。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州桥夜市的热闹场面,文中便提到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多种冷饮。每到夏天,夜市冷饮生意很好做,常要营业到半夜三更天才结束。
从《事林广记》、《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所载来看,到南宋时,冷饮的品种更加丰富了,市面上出售的多达数十种: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梅花酒、皂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顺散、乳糖真雪、金橘团、甘豆汤……古时饮料也分不同档次,据《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药冰水”便是当时富家子弟才常喝的解暑饮料。
宋人似乎还爱饮“药茶”:将甘草研成末,放进茶里,热茶、凉茶都行,在茶里放甘草和如今喝咖啡必加奶一样,成为当时的饮茶习俗。
宋代人最爱喝的这些饮料在今人看来全是“绿色”饮料。《武林旧事》中“都人避暑”条记载,每年六月六那天,城里人便“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各种新鲜水果、美味饮料十分丰富。
元代人热衷柠檬饮料
饮食界认为,宋元时期是制作冷饮最有天赋的时代,特别是元代,由于是少数民族执政,加上中西文化的融汇,冷饮业也出现了新气象。
蒙古人西征中亚时,最先喝到了“舍儿别”,并带回了中原。元世祖忽必烈父子便好这一口,一直到元朝灭亡,舍儿别都是皇家常用饮料。后来舍儿别的喝法传入社会,普通人也会做了,配方得到改进,时人的“生活指南”《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渴水》中,便记载了不少种渴水的制法。因为制作方法是煎,民间又改称渴水为“××煎”,如杨梅煎、葡萄煎、木瓜煎。
虽然宫廷的制法比较讲究,但最好喝的渴水却在民间。不少地方的渴水做出名后,还成为贡品。如当年镇江的“舍里别”便很出名,其葡萄煎、木瓜煎、香橙煎都曾作为贡品送入皇宫。
当时宫廷最受欢迎的是“里木”制作的渴水。“里木”即柠檬,所谓“里木渴水”就是柠檬饮料。为保证里木的供应,朝廷在广州设置专门的“御果园”,栽植了大小800棵里木树,可见柠檬饮料受欢迎和被重视的程度。
清末流行喝“荷兰水”
到清末,中国已出现了一种新型饮料“荷兰水”。所谓荷兰水,其实就是大家现在常喝的汽水。清末人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对荷兰水有详细介绍:
“以碳酸气及酒石酸或枸橼酸加糖及其他种果汁制成者,如柠檬水之类皆是。吾国初称西洋货品多曰荷兰,故沿称荷兰水,实非荷兰人所创,亦非产于荷兰也。今国人能自制之,且有设肆专售以供过客之取饮者,入夏而有,初秋犹然。”
从徐珂所述中,可知清末已有汽水专卖店,但均为日本人控制。晚清文人葛元煦《沪游杂记》中记述,时上海的荷兰水最早由日本人带到上海,所以当时的专卖店多是日本人经营,发展到后来,只有在日本人开的冷饮店里的才能买到荷兰水。
除了荷兰水,清代人过夏天还会吃“冷饮冰”。冷饮冰实是一种冰块,当年夏日的街头,随处都可听到冷饮冰的叫卖声。荷兰水是当时有钱人喝的高级饮料,冷饮冰则是下层普通人的避暑佳品,上层人士是不吃的。这种冷饮冰发展到后来,就是夏天孩子们常吃的价廉“冰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