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话说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当某地出现两个职权相当的官员时,就会容易产生各种摩擦,甚至爆发激烈矛盾,互相弹劾打压,以至于两败俱伤。以清代的督抚制度为例,总督与巡抚都是地方政权的最高长官,由于职权重叠交叉过多,导致一些总督与巡抚之间彼此水火不容,互为掣肘,最后闹到皇上那里,往往各打五十大板。督抚掐架不仅影响了二人的仕途,还对地方的治理与发展起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
为何要督抚并存呢?从朝廷的角度来说,就是要防止地方势力做大,以达到互相牵制的作用,但皇帝当然也不想坐山观虎斗。总督主要侧重军事,而巡抚则专注民事。总督负责一省或多省的军政综治与吏治察举,属正二品。而巡抚则负责一省兴革利弊,民生发展,属从二品。同为封疆大吏,督抚都有向皇帝单独奏事的特权,也就是向皇帝秘密打小报告。督抚看似分工明确,但有很多职权是重叠的,如考核治下百官,督抚则均有此权力。如此一来,纷争便不可避免。能处理好的,便只是小争议,处理不好的,彻底撕破脸,则是大阵仗。
先说雍正时期的一起督抚掐架案例。雍正二年(1724年),由于治理山西有功,山西布政使田文镜平调河南,半年后升任河南巡抚。新官上任三把火,田文镜在河南的改革大刀阔斧,一些懒散懈怠又渎职的官员让田文镜看着很不顺眼,便上奏弹劾属下官员,如信阳知州黄振国、陈州知州蔡维翰及多名知县。田文镜本意只是大力推进改革,没想到却招来了打击报复读书人的非议。原来,田文镜只是监生,而非科举出身,而遭他弹劾的官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科班出身的自然看不起非科班出身的,田文镜此举引发了双方严重对立。
更让田文镜没想到的是,此时,一位即将成为自己上级的封疆大吏正在进京觐见雍正的路上。在路过河南时,这个人成为了暗访者,他在暗中观察着田文镜的一举一动,并将田文镜在河南的所作所为着实做了一番调查。他就是即将上任直隶总督的现任广西巡抚李绂,也是雍正倚重的一位地方大员。到了北京,李绂见到雍正就给田文镜打了小报告,直陈田文镜是以整饬吏治为名,挟私打击异己。李绂也不是瞎告状,当然也是有具体事实的。李绂举例,说田文镜重用的上蔡知县张球就是一个市井无赖、地痞流氓,只因给田文镜举荐了一个幕僚就胡作非为,田文镜则有袒护之嫌。
雍正当然不是偏听偏信的主儿,将李绂的奏折直接转给田文镜。那意思是,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你看着办。田文镜也不是吃素的,因为他与幕僚很会揣摩雍正的心理,知道皇帝最恨拉帮结派、山头主义。因此,田文镜反戈一击,说李绂与河南当地官员结党营私,搞小圈子,他们属于同年,我田文镜此举纯粹是打击朋党政治,同时澄清张球不是混球儿,操守优良。雍正又把奏折转给了李绂,说田文镜的话我也是信了,你看着办。李绂仍坚持己见,无奈,雍正派出钦差大臣进行核查,发现田文镜说的没啥问题,但李绂所指的张球却是混球儿。虽督抚各有所错,但李绂结党营私的事逐渐引起雍正怀疑。
其实,李绂弹劾田文镜已经是引火上身。这边督抚掐架刚消停,那边总督之间又干上了。曾任直隶总督的蔡埏开始煽风点火,多次在雍正面前诬陷川陕总督岳钟琪有异心,逐渐被雍正排斥。作为蔡埏的死党,李绂无视雍正远离蔡埏的警告,还激切为蔡埏辩护,雍正对李绂的疑心更重。此时,浙江道监察御史谢济世又上奏弹劾田文镜,弹劾内容竟然和李绂当初的内容雷同,甚至还说黄振国被田文镜杀人灭口。雍正调查后发现,全部是诬陷。雍正大怒,严审谢济世、黄振国等人,终于坐实朋党政治之实。随后,将蔡埏、李绂下入死牢,将黄振国等人就地处斩。
关于李绂与田文镜的督抚掐架,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李绂不畏强暴,誓死弹劾田文镜贪赃枉法。有意思的是,田文镜在第一种说法中是清官,而李绂在第二种说法中也是廉吏。也许他们还有争议,而最没有疑议的督抚互掐则是康熙时期的噶礼与张伯行互参案。这对冤家一个是大贪官,一个是大清官,可谓黑白分明,但清官的结局则令人唏嘘。
噶礼本是一个“大老虎”,康熙也很清楚。但噶礼是满人,又很能办事,能办事的贪官也算好官。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噶礼任两江总督。为了牵制噶礼,康熙又调著名清官、福建巡抚张伯行任江苏巡抚。在康熙看来,一贪一廉,满汉各一,混搭的模式或许相当于一公和一母两个老虎。谁知,两人掐得更厉害。
和雍正时期的田文镜一样,噶礼上任后也开始弹劾治下百官,如前任江苏巡抚于准、布政使宜思恭等高官,罪名是亏空钱粮。而在张伯行看来,这是典型的打击异己。多次争吵后,张伯行倍感郁闷,因深知噶礼是个“咖喱味”的贪官,不好惹,便想辞职不干,但康熙没批准。张伯行只好硬着头皮与噶礼周旋。很快,张伯行等来了时机。
两年后,江南爆发科举舞弊案,全国震惊。张伯行抓住时机,上奏弹劾噶礼买官卖官,徇私舞弊。张伯行连噶礼的受贿数额都掌握得一清二楚,揭发噶礼家里藏钱五十万两白银。康熙责问噶礼,是否属实。噶礼自然全部否认,辩解说科举舞弊是他人所为,自己并不知情。同时,还不忘狠狠告上张伯行一状,说张伯行与盗匪勾结,祸害百姓,草菅人命等。这下给康熙都整蒙圈了,到底谁说的是真的。干脆,先把这俩小子停职再说!于是,噶礼与张伯行被暂停工作,休假式疗养吧。
为了探个究竟,康熙派钦差大臣前往江苏调查。先是派吏部尚书张鹏翮去,张鹏翮也不敢得罪噶礼,回来向康熙说,张伯行“不行”。康熙不信,又派户部尚书与工部尚书再赴江苏,两个尚书回来一直为噶礼说好话,说噶礼“给力”。康熙大骂两个尚书,说告噶礼的人都到北京来上访来了,你们还说他给力,我看你们是不靠谱、不争气。随后,康熙做出终审判决,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康熙说,我还是要用清官。但清官张伯行却让康熙倍感失望。
此时,张伯行在官场上彻底被孤立,因为张伯行凡事太讲原则,又处处清廉,树敌太多。经历了与噶礼的斗争,张伯行整个人大变样。虽有皇帝撑腰,但皇帝远在京城,无法保护张,张伯行担心的则是噶礼势力的报复。他终日疑神疑鬼,担惊受怕,甚至要雇佣多个保镖,连大门都不敢出了。某日要去常州出差办案,张伯行推脱不去,被康熙一顿臭骂。各种弹劾张伯行做事不力的奏折如雪片般飞到康熙身边,康熙感叹之余,甚至开始怀念噶礼的办事能力。
后来,康熙越来越觉得张伯行“不行”,除了清廉,根本没有什么作为。康熙给张伯行做出了评语:“操守虽清,但为人糊涂,无办事之才”。看张伯行在江苏再难混下去,便调回京城以闲职安置。在康熙看来,张伯行“才不如守”的清廉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
晚年的康熙对贪腐多有纵容,甚至还常告诫别人,少做反腐揭贪的英雄,“清则你自为清,勿管他人贪否”、“兴一利即生一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