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的喜欢和钟爱武侠片 你知道中国人为啥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武侠?其实在武侠时代,中国人真的不喜欢武侠。就像美国开拓西部的时代如果有电影,相信也没什么人愿意把镜头对准那些蔑视法纪、信奉枪杆子里面出安全,和中国的闯关东没有本质区别的农民亡命之徒。侠客的祖师爷墨子,当年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位,虽然也名列几大家之中,但若论后世影响力,则是远不如儒法道兵几家,和儒家斗了百十年,人家最后登堂入室,自己却烟消云散,法家韩非更是一句“侠以武犯禁”就把侠打入了恐怖分子之列。汉代,武帝把最后的侠客组织予以消灭,此后中国基本只有利益至上的帮派,而没有墨家这样理想至上的侠客组织。同样被汉武帝“灭”了下半身的史家司马迁写《游侠列传》,更像是一种祭奠和寄托。

  在整个国家文明强健向上的时代,不务正业的游侠其意义与浪荡子无异,唐代是进取的朝代,所谓“若个书生万户候”。所以一心想建功立业的王昌龄写下“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侠客,基本被贬得一钱不值。著名的唐传奇往往也与时代挂钩,如唐末创作的《虬髯客传》常被看作武侠小说的始祖,但其真正主角却是大败突厥的唐代名将李靖。武侠文化的真正兴起应在元明。元朝取消了科举,文人们一下失去了饭碗,于是小说评书开始创作,《水浒传》属于写实主义,小说的武功在现实中基本都有出处,可以印证,正如其中的人物,百分之九十九以现代文明标准来看都算不得好人,但却是真实江湖(庙堂与黑社会)的写照。再没有那种舍利而求义(墨家标准)的侠客,有的只是好勇斗狠见了宋江等英雄纳头便拜,见了小民便板斧排头砍去的江湖豪强。这也并非武侠,而是世俗层面的强者崇拜。

  每逢乱世之中,反而有对武侠文化的向往。明清交际之时,武侠小说发达,清末民国之间,剑仙小说与电影一齐上阵。这些武侠本质上是一种对超人的向往,正如瞿秋白写下“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做奴才”,著名的共产党人导演蔡楚生初见电影界前辈郑正秋,也痛陈神怪武侠的不良影响。但也有另一种有识之士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因为武侠小说向上能成为神话,向下也能成为写实。武侠小说家之一的平江不肖生,本身是一位技击家;韩慕侠等武术家教练过的西北军,也成为了近代以来世界上唯一一支在冷兵器上打败日本军的军队。孙中山在民国时代便倡导武术,曾说“自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技击之术而不讲,以至整个社会积弱愈甚,却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对面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意思是说武术虽然不能敌枪炮,但却可以强化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

  

  现代以来在武侠文化上最成功的,小说家是金庸,电影家是徐克。金庸的小说承上启下,继承了传统武侠话本的特点,又引进现代小说和文化。同时,一连串的政治隐寓、预言也标志着金庸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身份。而徐克的电影一方面同样也有对政治、社会现实的隐寓,但最大的贡献是把武侠文化本身的娱乐魅力无限放大。其实对超现实、超人的向往,这存在于许多民族之中,就像美国,其科学进步是一面,其喜欢蜘蛛侠超胆侠的幼稚心态又是一面,《银河护卫队》中抢夺毫无科学根据的石头,正如武侠小说中对武林秘籍的争夺。在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之后,手持光剑砍人的软科幻《星球大战》也将失去魅力。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武侠,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在和平盛世(也多是平庸时代),武侠是娱乐文化的代表,清代人听《三侠五义》,正如好莱坞戏院放《神奇四侠》。在乱世,武侠是一种寄托,是战斗的旗帜,当然有时也是精神鸦片。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禁锢中,武侠代表了对体制的叛逆,对自由的追求。而在声光影画的现代,武侠则是中国文化中唯一能在娱乐性上与世界电影抗衡的片种(所以也成为各大导演闯荡好莱坞时的首选),所以西方有科幻,中国有武侠,不是我们落后,而是两者本质上相同(有科学根据的硬科幻观众群其实很小),都是人类内心深处,对人类超出人类能力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