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考场打假第一案:赵匡胤借科考案排除异己 北宋考试内容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973年,开宝六年三月,本是读书人的好日子。北宋是这时开榜。读书人就盼着金榜题名了。可是这一年,特别奇怪,榜总不开。因为出事了。这次考试出现了丑闻。主考官营私舞弊,皇帝亲自主持,重新考试了。这么圣明的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这与一次接待录取考生的仪式有关。这一年,考试本来结束了,主考官录取了十一个进士,二十八个诸科。科举分好多科目。

  最著名的是进士科,其他还有明经三传三礼等。进士科外的其他称诸科。考试中进士难考,最值钱。五十少进士。如果进士五十岁考中,都算年轻的了。通常这些人拜见皇帝,是礼仪。不具备面试性质。理论上皇帝有最终的决定权。实际上皇帝很少使用否决权。一旦对主考官的录取情况指手划脚,是对主考官的质疑。如果出现,大家会认为是皇帝在侵权。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一次赵匡胤接见时,发现了两个人是滥竽充数的。武济川与刘俊不行。但是不久,又发生另一件事,使考场的事成了公众事件。

  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的是,有人敲登闻鼓,皇帝得亲自解决。突然有进士徐士廉敲的,说李防营私舞弊,是一个人说了算。徐士廉实际上真实身份是落第的举子。考中的进士叫前进士。进士徐士廉,实际是名落孙山的。他告主考官。皇帝间卢多逊。卢多逊回答是颇亦闻。所以,赵匡胤立即采取决策,重新安排考试,从落第举子中选了一百多人参加考试。再加上录取的,重考一次。这是历史上少有的。这次考试后,赵匡胤录取了129人。人数多了。再是把抹掉了主考官的翰林学士职务。影响极大。

  两个倒霉的专生:疑点有,这两个考生到底有什么错?史书记录的是,材质最陋,应对失次。材质指的是外貌等。与人的智慧能力无关。当然把材质再稍微扩展一下,也可能指本性等。内在指标上,不是一眼能看得出的。得长时间了解,才能知道这人的品性。赵匡胤在四十个考生中看到两人材质最陋,应该指的是外貌。这个如果成立,不应该由主考官负责。主考官管的是文化。

  考生长得怎么样,应该不是他管的。应对失次是指皇帝与他们对话时,他们大概是语无伦次。让皇帝不开心。不过古代还不是特别讲究能说会道。不过赵匡胤对考生要求会说话,也不过分。因为古代的进士,加入官僚队伍要亲民,面对百姓。他们是行政司法一体的。如果不人说话,长得又不好,当官还真不行。通常关注这一部分的能力,不是由礼部来关注。他们只管文化成绩。由吏部来管理和负责。材质最陋,应对失次,如果成立,李防也不应该负责任。他在这事上是过分受到打击了。

  第二个疑点是,还有落第的考生敲了登闻鼓。这也不意味着李防营私舞弊。落第考生对主考官不满意,这是普遍的。赵匡胤也咨询了卢多逊。卢多逊也证明他有间题。不过历史表明二人一贯不和。这种证言完全是落井下石,可信度大打折扣。本人调查,凡是出现落第考生或者百姓,敲登闻鼓,多是有朝堂政治斗争的结果。可能徐士廉可能受了卢多逊等人的唆使做了这样的事。最大的疑点还是重新考试录取了考生,一共录了36个进士。这36人中,第一到十名,本是李防录取的。武济川被开除了。剩下十人,名次没变。剩下的二十六人,是赵匡胤录取的。说明李防主持的考试,没多少假可打。赵匡胤不过是借此扩大了录取规模,多录了。不过是借机扩大了录取和打击了李防。

  赵匡胤与李防的恩恕情仇:实际上李防还是真与赵匡胤间有过结。原来陈桥兵变前,赵匡胤和他都在后周当高官。李防是大才子,做的是翰林学士。后周周世宗英武,是五代皇帝的第一名。却年青早逝。把王朝留给六岁的儿子。这时崇高强权。小皇帝一上台,后周的大臣们觉得时候不长了。就纷纷进行政治投资了。赵匡胤有实权,是皇亲,人缘不错,所以许多人巴结他。李防不去,他瞧不起这些粗人。

  赵匡胤与他关系就不好了。960年2月3日陈桥兵变,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周的大臣们表现是,宰相大臣们赶紧地跑到这儿来跪拜。还赶紧把小皇帝拉出来,当托,让他进行禅让。好像赵匡胤不是造反。赵匡胤有面子。下午其他文武大臣们来了,参加禅位仪式。发现少了禅位诏书,这是翰林学士的责任。可是马上要开始了,没。陶谷早准备好了。而李防独不朝。独有他不去朝见赵匡胤。只有存亡之际,最容易分出高低。李防是书生,却更具有男子气。赵匡胤刚当上皇帝,志得意满,突然发现这样的犟书生,就要治他。后来果然找到了机会,把李防贬到了道卅l司马。李防也觉得蛮好的。

  步行,日十数里。人家骑马去,他偏偏要步行。押送的人太监受不了,这样走,哪一年能走到呀?李防说不能快。因为得罪了皇帝,皇帝虽然贬到那儿,说不定还要来命令,贬到再远或者杀了,你就不用跟着了。这确实有理。太监就赶紧把这个思想汇报了。赵匡胤命令让他买马。李防开始就瞧不起赵匡胤,偏不买,就买驴。骑着上任了。到了道州,一直在地方干了八九年。后来宰相赵普觉得耗不下去了。正是用人之际,哪能让人才浪费。干脆让他回来任职吧。赵匡胤就同意了。谁知道,李防不领情。“五辞,行至长安,移疾六十日……而后行。”看来真不想见赵匡胤,也就去了。赵匡胤想应该听话了。可是不是这样。从外地回,不慢。到了长安,说病了,休息了两个月。到洛阳,又休息一个月。把赵匡胤气死了。不过还是任了翰林学士,就是主持了这次考试。,:

  赵匡风的—石二鸟:赵匡胤彻底打击了李防。实际上,这次打假案,真不在李防。重点是他重新组织考试,自己当考官。科举有自己的体系。主考官叫座主,考生叫门生,他们间形成特殊的利益群体。这对政治稳定有好处。挑战了皇权。赵匡胤把大将的兵权捞了回来,采取一系列措施把财权也捞了回来。就是人才选拔权没捞回来。他心中不爽。正好借这次机会,顺势捞回了人才选拔权。

  以后最后一次考试都得皇帝主持。这是殿试。之后,中国的科举就定为二级,乡试省试殿试。这成了固定的模式。运行了近千年。三级考试还有连中三元的说法。考中的这些人,可以自家地宣称为天子门生。科举这种改革对政治稳定减少内耗起了作用。当然借机把李防打击一下,这是一石二鸟。李防本是铮铮铁骨。可是,被这样的罪名打得灰头土脸。这次打假案中,是冤枉的。不过做了中国考试史上的一块垫脚石。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幸还是不幸,还是值得恩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