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修暗道到宫外与李师师幽会:地下情鼻祖宋徽宗 宋徽宗的道号全称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北宋李师师可能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名妓。

  诗人晁冲之年轻时曾经在京城汴梁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他跟李师师打得火热,每次有什么应酬都会把她叫过来陪酒。过了十几年,晁冲之再次来到京城,却发现李师师闺房的门槛高了许多,“门第尤峻”,像他这样的穷酸诗人已经不得其门而入了。晁冲之只能躺在旅店的意淫当年与李师师的风流往事。

  晁冲之不知道,李师师之所以“门第尤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徽宗垂青的原因。一间野外的茅草房,皇帝无意进去拉一泡屎,也能让这房子卖出别墅价。一个妓女,被皇帝临幸几次后身价暴涨,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在宋徽宗之前,李师师的入幕之宾中就有许多牛人。当时有两个邦彦经常照顾她的生意,一个是后来被人称为浪子宰相的李邦彦,另一个就是擅长音乐的著名词人周邦彦。

  话说有一个冬夜,周邦彦先来到李师师闺房,不料宋徽宗也不期而至。周邦彦知道这事儿不能参照先到先得的原则,只能是自己回避。仓促之间,他躲到了床下。宋徽宗带来一枚江南上贡的新橙,与李师师开始打情骂俏、嘿咻嘿咻……(此处省去500字,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找作者索要完整版本。)宋徽宗离开后,周邦彦才从床下钻出来,重续鱼水之欢……(此处再次省去500字。)

  周邦彦是一个艺术家。艺术都是来自生活,因此如此香艳的情节他当然也不能浪费。于是就有了流传千年的《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边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徽宗再次光顾李师师,李师师唱了这首《少年游》。宋徽宗一听,这不是上次来此地的现场描写吗?就追问是谁干的。李师师说出周邦彦的名字后,宋徽宗心里非常恼怒:靠,我皇帝的女人你也敢动?不久便找了一个理由把周邦彦开除了。

  过了两天,宋徽宗又去临幸李师师,但这一次他扑了一个空。李师师居然没在。宋徽宗一问,原来她是送周邦彦去了。宋徽宗坐在她房间里耐心的等候,一直过了三更,才看见李师师姗姗来迟。“愁眉泪睫,憔悴可掬”。见宋徽宗独守空房,她连称“臣妾万死”。宋徽宗见李师师哭得泪人儿似的,难免起了怜香惜玉之感。于是问她:“周邦彦这次又写了词吗?”

  李师师点点头,说:“有。”她便唱了一曲《兰陵王·柳阴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

  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宋徽宗也是一个词曲高手,他听了此曲后感到有一种“小雅怨怀而不乱”的感觉,不觉大动怜才之心。他也知道李师师不愿意周邦彦离开京城,于是便赦免了周邦彦的罪名,把他召回,封他为“大晟乐正”,恩准他随时在李师师家走动。

  一般人招妓,无非是解决生理需要,贪恋美色。但宋徽宗和李师师的恋情则是一个例外,完全是从内心到内心,出于知己和挚爱。一次,宋徽宗在宫中召集皇家家属开派对,韦妃悄悄问他:“李家女娃难道是绝色天姿,让陛下这么喜欢她?”

  宋徽宗摇头说:“不是。只是像你们这样的一百个女人,去掉艳丽的装饰,穿上普通的衣服,叫这姑娘夹杂在里面,自然会显示出她的不同。她那一种优雅的姿态和潇洒的气度,不是美貌之人就能具备的。”

  宋徽宗去李师师那儿,每次又要换衣服,而且只能晚上去,太监张迪太理解宋徽宗的心事,就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办法:修暗道。具体做法就是在李师师所在的镇安坊与皇宫之间的空地上,修建几百间房子,统统加盖围墙,不让普通市民靠近。冠冕堂皇的说法是让侍卫好好的休息,实质上就是为宋徽宗“独自去偷欢”创造物质条件。

  1125年,宋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后,就住在太乙宫内,再无机缘会见李师师。不久大举南下的金兵攻破汴梁,把宋朝两个皇帝连同后宫妃子一锅端了。史称“靖康之耻”。

  汴梁沦陷之后,李师师也突然在人世间消失了。民间关于她的下落有很多版本,比较靠谱的有三种。

  1、在举国抗击金兵的时候,李师师主动献出所有身家财产,自己隐入空门;

  2、久闻李师师大名的金国皇帝在汴梁搜寻到她,想要带回去,李师师吞金而亡;

  3、李师师跟着难民南渡,随随便便嫁给了一个商人,后来在钱塘江淹死了。

  不管那一种结局,都比在遥远的金国受尽侮辱和虐待的宋徽宗好了许多。

  您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单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