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自求驸马:唐代开放的风气造就的奇迹 太平公主上吊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太平公主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史书评价她"多权略"、"频著大勋"。按照今天的讲法,就是既有政治抱负又有政治能量的政坛女强人。不过无论我们用什么语言来概括她,其实都是按照她最终的政治身份和形象去给她定位的。但是,太平公主真的一生下来就是个政治动物吗?实情并非如此。事实上,太平公主在童年和少女时代,完全是按照从孝女到贤妻再到良母的传统女性标准模式来打造的。

史书中记载太平公主的第一个形象就是一个模范孝女。根据《新唐书·公主传》的记载,她在很小的年纪,为了替母亲武则天给外祖母杨夫人尽孝,出家当了女道士。这位杨夫人出身高贵,四十多岁嫁给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为他生了三个女儿。杨夫人不仅给了武则天生命,更成了她政治生涯的最早帮手,无论是入宫还是当皇后,背后都有这位杨老太太的身影。也算是为武则天鞍前马后,出力多多。公元670年,杨夫人去世,武则天失去了一个心灵的依傍,倍感神伤。怎么表达对母亲的无尽哀思呢?李唐皇室一向标榜自己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后人,所以信仰道教。而当时道教认为,如果家里有晚辈入道,当个道士,就会给死去的亲人带来福气,让他们在阴间过得更好。按照这种理念,作为女儿的武则天此时如果出家当女道士,就能给母亲杨夫人修得冥福,这可是个不错的尽孝办法。可是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二圣",身为国母,哪能说出家就出家呀。那怎么办呢?武则天想到了她的掌上明珠可爱的小女儿,就让她替母亲尽孝吧。于是,她就让小女儿替她出家当女道士去了。当然了,这个小女儿当时可不叫"太平公主",但是既然当了女道士,就得起个道号,这道号就是"太平"。我们现在习惯称她为"太平公主",其实就是从这儿来的。从这个道号我们可以看出来,唐高宗和武则天对这个唯一活下来的女儿倍感珍惜,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他们都希望这个宝贝女儿能太太平平地度过一生。

在汉语里,孝顺连称,顺即为孝。一个小公主能够顺从母后的心愿,出家给外祖母修冥福,这当然是模范孝行啦。

那么表现出如此优秀传统品质的太平公主当时多大年纪呢?中国的历史文献尽管帙轶浩迭,可惜,女性的空间总是被一再压缩,即便是曾经差不多拥有天下的太平公主,她的出生年月在史书中也没有任何记载。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依据她哥哥们的情况大体推测一下。太平公主最小的哥哥李旦生于662年,按照他的年龄推算,太平公主最早应该生于663年,那么到670年,她最大也只有七岁,还是个小孩儿。这么小的孩子哪里懂得什么道教呀,所以当道士只是顺从母命走走过场而已,偶尔出席几次活动秀一秀,基本上属于玩票性质。

既然是玩票,那就并没有真正离开父母身边。可是在中国古代,女孩子一般是不能在娘家终老一生的,长大成人之后就要出嫁了。那么太平公主嫁给谁了呢?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她差一点成了吐蕃人的媳妇。这是怎么回事呢?众所周知,吐蕃是现在藏族的前身,和唐朝差不多同时崛起。它与唐朝毗邻,势力强大,为了维护关系,唐太宗曾经派文成公主和亲,让她嫁给吐蕃赞普(国王)松赞干布,这也是汉藏民族友好往来的一段佳话。和亲是古代中原王朝安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常用手段。当年汉高祖刘邦率大军攻打匈奴,在白登山(今天的陕西大同)被围七天,几乎丧命,后来贿赂匈奴阏氏(王后)才得以解围。刘邦脱险后,把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这才赢得了汉初北部边疆的和平。刘邦开创了中原王朝嫁女和亲的传统,唐太宗又开创了唐朝和亲吐蕃的传统,到唐高宗一朝,这个传统又要发挥作用了。话说吐蕃在唐朝的西南边境越来越强大,到了唐高宗时期,经常在现在甘肃、青海一带攻城略地,让唐朝这个常胜将军大丢面子。当然,吐蕃毕竟地瘠民贫,国力远不如唐朝,也难打持久战,于是就请求与唐朝和亲,缔结友好关系。那时候,唐高宗在世的女儿一共有三个,老大老二都是被武则天害死的萧淑妃所生,当时早已经出嫁了。唐高宗身边待字闺中的只有小女儿太平公主,十二三岁的年纪,按照唐朝人的标准,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吐蕃人事先已经摸清了情况,口气很大,开口便要太平公主和亲。

是不是安排太平公主远嫁呢?这下,唐高宗和武则天犯难了。照理说,和亲是一件好事,边疆可以安宁,战士可以回家,这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但是吐蕃实在太远了,当时也没有青藏铁路啊,那可真是"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了,武则天怎么舍得让唯一的亲生女儿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呢?在国家统治和慈母情怀之间,武则天选择了当慈母。可是吐蕃那边又不好直接拒绝,怎么办呢?太平公主幼年时,不是半真半假地当过女道士吗?干脆让她正式入道算了。道教崇尚宗教独身主义,总不能要求女道士成婚吧。于是武则天下令,马上给太平公主修建一座道观,就叫太平观,让她搬进去住。于是十几岁的小太平当了观主,而且像模像样地履行了受戒仪式,出家了。这样?来,吐蕃没话说了,和亲的事情也就不再提起。

虽然太平公主真的出家了,不过按照唐高宗和武则天当时的想法,恐怕也只是暂时避避风头而已,一旦吐蕃彻底死心,还要再让女儿还俗的。可是,当时已经是唐高宗统治的后期,高宗本人身体每况愈下,而武则天忙着积聚势力夺权,两个人都没有心思管小女儿的事情了。另外,当父母的总觉得儿女是小孩子,特别是太平公主又是最小的女儿,也许潜意识里希望她在身边多留几年吧。可是,春花秋月等闲度,美眷如花,流年似水。道观中的太平公主,眼看着自己的大好青春悄悄溜走,心里难免有些着急,但父皇母后就是不提还俗出嫁的事。

那么太平公主会不会就这样在道观里终老一生呢?当然不会。太平公主等来等去,终于等得不耐烦了,看来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上,有什么要求还得自己提。怎么提呢?直接说我想要个驸马,这多不好意思呀!想了又想,怎么才能让父母明白呢?终于,她想出了一条妙计。有一天,唐高宗在宫中设宴,宴请亲族,太平公主忽然从天而降,她身穿紫袍,腰围玉带,头戴黑巾,手持弓箭,走到唐高宗和武则天面前,深施一礼,说:"父皇母后,我给你们跳舞助兴吧。"说罢,载歌载舞起来。看着女儿英姿飒爽,一副青年武官的打扮,唐高宗和武则天哈哈大笑,说:"你一个女孩家,又不是武官,怎么打扮成这样?"太平公主马上说:"既然我不适合这样打扮,那把这身行头赐给我的驸马好吗?"高宗夫妇一听,这才恍然大悟,是啊,女儿已经十七八岁了,该出嫁了。就这样,给太平公主选驸马提上了议事日程。可以看出来,少女时代的太平公主,是个敢于大胆追求个人幸福的女孩子,这与年轻时果敢英气的武则天如出一辙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就费解了,太平公主想要驸马,为什么要打扮成武官的样子呢?咱们看戏、读小说经常见的不都是"中状元,招驸马"吗?她为什么不扮成一个白面书生呢?这就是对唐朝的时代特征不了解了。所谓"中状元,招驸马",那主要是宋朝以后的事情。宋朝以降,文化教育更为发达,科举考试成为选拔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在科举考试中如果表现出色,随后就能平步青云了。在这种情况下,科举不仅与仕途联系在一起,也和美满婚姻联系在一起了,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唐朝尚武,驸马大多数从功臣勋贵人家挑选,而且一旦当了驸马,常常被委以重任,担任禁军将领,帮助皇帝稳定统治。所以,太平公主这样一番表演,说明她当时的想法还是相当"主流"的,她也希望得到这么一个英雄的驸马,帮助父亲保卫李唐江山。

那么,唐高宗给太平公主选中的驸马到底是谁呢?此人姓薛名绍。唐高宗夫妇为了给她选这个驸马,可是煞费苦心。为什么呢?薛绍特别符合理想驸马的标准,他有三大优点,无人能及。首先,薛绍出身河东大族薛氏,他的父亲也是驸马,当过左奉宸卫将军。而母亲则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也就是唐高宗的亲姐姐城阳公主。出身"革命家庭",又是亲戚,可谓门当户对。其次,薛绍的父母出身高贵,但是当时都已经去世,套用现在的玩笑话,理想中的老公标准正是"有车有房,父母双亡",所以娇生惯养的太平公主不用费心处理和公婆的关系。最后,薛绍本人年轻英俊,和太平公主又是姑舅兄妹,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没准儿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个选择,很可能征求了太平公主的意见。因此对这个驸马,太平公主无疑非常满意。

驸马人选确定了,再经过一番紧张筹备,开耀元年(681年)七月,高宗夫妇为太平公主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婚礼。这可是唐朝第一个超豪华婚礼,场面蔚为壮观。根据《新唐书·公主传》的记载:"假万年县为婚馆,门隘不能容翟车,有司毁垣以入,自兴安门设燎相属,道樾为枯。"婚礼的礼堂设在万年县的县衙。当时首都长安一共有两个直辖县,一个叫长安,一个叫万年。因此,万年县的县衙就类似于今天北京东城区的区政府。这规格已经够高了吧,但是,太平公主的婚车太豪华太庞大了,万年县衙的大门根本进不去,怎么办呢?这点小事还能难得倒高宗和武则天这对强人夫妇吗?他俩立刻决定,拆墙!把墙给拆了不就进去了吗!按照唐朝风俗,婚礼都在晚上举行,可是当时街道也没有路灯啊,只能点火炬。结果从长安城最东北的大明宫(兴安门)出来,一直到城东南的万年县衙,一路上火炬点成了一条火龙,把道边的槐树都给烤焦了。这种规格的婚礼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啊。当年,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的爱女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太宗想要给她的陪嫁多一点,魏徵在旁唠叨个不停,讲礼制如何规定,明君应如何以身作则等大道理,最后唐太宗只能作罢。太平公主的婆婆城阳公主出嫁的时候,本来算卦的说,根据两个人的命理推算,晚上结婚不吉利,想要改在白天举行,结果又被大臣劝谏了一番,还是按老规矩办了。以后唐高宗的另外两个女儿,因为是萧淑妃所生,接近三十岁才匆匆出嫁,所嫁的驸马出身也不高,婚礼当然更是马马虎虎。现在太平公主可是武则天唯一的亲生女儿,掌上明珠,怎么宠爱都嫌不够,当然要大操大办;另外国家也富裕了,用不着再为花销斤斤计较。所以这场婚礼虽不是绝后,但绝对空前。要是有摄像的话,不用剪辑,不用特技,就比得上一部好莱坞大片。

看到最小的女儿出嫁,唐高宗心中异常欣慰。他不是爱好文学吗?于是诗兴大发,亲自作诗一首志喜,诗名就叫《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最后一句是"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希望这场婚礼能够给全国都带来福气,让这样繁盛的场面持续千秋万代

中国不是讲究好事成双吗?太平公主出嫁了,正好她的哥哥李显的原配妃子几年前得罪了武则天,被武则天给饿死了。如今李显已经当了太子,还没有正妻,也该给他再娶个妃子了。于是择高门之女,与太平公主的婚礼同时举行。那么和太平公主同一天结婚的这个嫂子是谁呢?她,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韦皇后。日后,她将和太平公主在权力场上争夺得你死我活。但是,那时候的她们不过是两个花季少女,都在享受着婚礼的幸福,谁能预见到多年之后的事呢。

豪华的婚礼一过,太平公主的少女时代也就结束了。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总结她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呢?有四个特点格外值得关注。第一,作为皇帝的女儿,太平公主的生活从一开始就跟政治密切相关。无论是出家还是出嫁,都要遵从父母的政治利益。第二,尽管无法脱离政治,但是在当时,她和政治的关系毕竟还不太紧密,也不太直接。在可能的情况下,她还是充分享受着来自父皇母后的关心呵护,生活也显得非常平静幸福。第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培养起来的太平公主,虽然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但是也还和大多数传统的中国妇女一样,把一生幸福主要寄托在婚姻和家庭上,这从她请求招驸马的举动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第四,太平公主和年轻时代的武则天一样,既聪明又泼辣,勇于追求个人幸福,也善于追求个人市幸福。

就这样,聪慧而又纯情的太平公主,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嫁给了自己喜欢的贵族少年,如果政治稳定,内外无波,她应该像童话中那样,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吧。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婚后的太平公主一心享受着甜美的家庭生活,与薛绍和睦恩爱,举案齐眉,在当上薛家的贤妻之后,很快又当上了良母。光阴荏苒,几年之间,四个儿女也相继出生了。假如不出意外,这几个小儿女也会循着她和薛绍那样的道路,女儿可能嫁给某个皇子,儿子也许又给她娶回下一代公主,她的日子也就这样太太平平地过下去,直到人生的尽头。

但是,太平公主毕竟不是一般的公主,她是武则天的女儿。武则天走的是一条离经叛道的道路,她的所有儿女,也都因此被绑上她的战车,逐渐偏离预定的人生轨道。史载薛绍的哥哥因为太平公主的背景太好了,不免感到深深的忧虑。没办法,只好向经验丰富的老族长问计。这个老族长叹了口气说:"帝甥尚主,国家故事,苟以恭慎行之,亦何伤!然谚曰:"娶妇得公主,无事取官府。"不得不为之惧也。"这是什么意思呢?说皇帝的外甥娶皇帝的女儿,这是咱们国家的惯例,亲上加亲,一直如此。因此这门亲事也是不可避免的,以后只要谨慎行事,对公主客客气气,应该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你把这个公主娶回家,以后和官家打交道恐怕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还是令人担心啊。那么这个老族长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果然,七年之后,已经和薛绍生育了四个子女的太平公主,终于被卷入政治旋涡之中,公主的生活随即发生了重大改变,随之改变的还有她的性格和整个人生轨迹。究竟是一桩什么样的事故降临到这个和美的家庭?太平公主之后的人生命运又会发生怎样的波折呢?

太平公主到底叫什么名字?

太平公主虽然大名鼎鼎,但是,和大多数唐代公主一样,她的闺名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台湾学者雷家骥根据《全唐文》崔融《代皇太子上食表》"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这句话,考证她的闺名叫做李令月。并且把这个名字和武则天的小儿子李旦(本名旭轮)联系起来,说这两个名字一日一月,和武则天后来给自己改的名字"瞾"(日月当空)可以对应,反映了武则天的政治理想。但是,我认为,雷先生这样断句是错误的,正确的断法应该是"伏见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嫔公族"。为什么这样断句呢?理由有三个:第一,唐代公主给皇帝上书时候自称"妾李氏"是一个规矩,不需要写出名字,第二,"令月嘉辰"是一个比较固定的说法,是指一个好月份好时辰,不需要拆开;第三,"令月嘉辰,降嫔公族"这样的说法符合当时通用文体--骈文的行文规范。把"令月"两个字提到前头,作为太平公主的名字并不妥当。

这样看来,太平公主和她的母亲武则天一样,也是一个"无名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