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智取威虎山》背后:国共东北战局自此逆转 《智取威虎山》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智取威虎山》正在全国上映,片中反映了抗战结束后,全面内战爆发,中共军队与土匪座山雕在白山黑水间的一场殊死搏杀。中共军队与东北悍匪在荧屏上厮杀的人仰马翻,往常内战影片中共的宿敌,青天白日大钢盔的国军却不见了踪影。

  影片中,国军仅仅出现了一名戴着大墨镜、酷范十足的军官侯专员,他试图拉拢座山雕投靠国军,共同对付中共,颇有坐山观虎斗,千里之外运筹帷幄的谋士形象。

  那么,当中共军队进驻牡丹江地区剿匪时,国民党军队去哪了?其实,《智取威虎山》反映的共军剿匪,只是抗战结束后整个东北战局的冰山一角……

  史实:杨子荣兵不血刃活捉座山雕  电影《智取威虎山》根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改编而成,而且在《林海雪原》的文学演绎上又涂抹了更绚丽的色彩。史料记载中的杨子荣活捉座山雕,实际上是一场兵不血刃的战斗,座山雕匪帮总共只有二十余名残匪。杨子荣伪装成土匪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最终活捉座山雕。后来,座山雕病死在牡丹江监狱中。

  那历史上是否真有那位侯专员?在杨子荣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1947年初,决定东北战局转折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正如火如荼,国军集结于近400公里外的中共南满根据地附近(今吉林省临江市一带),根本无暇与土匪盟友们在北满(大体在今黑龙江省)一起夹击共军。因此,即使有侯专员,恐怕他也只能"坐山观虎斗",怂恿土匪给中共"挠挠痒"。

  尽管顶着国民党滥封的"东北先遣军"的头衔,1947年的座山雕已经是强弩之末。倒退半年前,座山雕想必还是相当"风光"的。1946年上半年,当时的中共剿匪形势并不乐观,多数地区并没有彻底消灭土匪,也未擒获匪首。

  5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四平后直逼松花江,各地土匪频繁活动,意图在背后对中共捅刀,国军极力拉拢土匪,尽管土匪得到的大部分头衔仅仅写在白绸子上,连张蒋委员长的委任状都没有。然而半年过去,46年底东北剿匪局势"风光不与四时同":东北四大匪首中的三人谢文东、张雨新、李华堂被中共擒获,杨子荣活捉座山雕的这次极小规模的战斗只是大规模剿匪的尾声。

  1946年国军的确拉拢过土匪盟友,但座山雕们的火力或远非电影中那般强大。

  疑云:共军剿匪时,国军去哪儿了?

  共军东北剿匪的高潮发生于1946年,当年6月正值国共停战。国军在松花江畔裹足不前,共军才得以在国军强敌抵达卧榻之际,腾出手"打扫干净屋子"。正是乘了6月停战的"东风",中共得以在北满基本完成剿匪、土改、巩固根据地、休养调整等多项重任,为东北全局的胜利打下坚实地基。

  因此,46年6月东北停战在部分学者看来,是决定东北战局甚至国共内战的关键。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回忆,其父败退台湾后屡次回忆东北停战,无不哀婉叹息,认为消灭中共的最好良机转瞬即逝。他认为蒋介石没有听从其父打过松花江的建议,而是在美国调停下选择东北停战,停止大规模进攻共军达6个月之久,以致大事不可为。

  此说法确实反映了部分事实,四平之战后,东北中共方面已将软腹部暴露在国军的枪口下。6月初,中共军队疲惫且混乱,北满的土匪也蠢蠢欲动,扬言与国军"会师哈尔滨"。东北局甚至准备放弃哈尔滨,在东北打游击,林彪也发电文称力争和平,准备做暂时的一定限度的让步。

  战争只是在假寐,和平伸了个懒腰便再次睡去。东北大规模停战长达近半年后重新开打,而攻守之势瞬间易手。46年底,由于兵力不足,杜聿明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集中兵力企图首先解决南满,以达到最终控制东北的目的,但中共经过三个月鏖战,取得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胜利,致使国军损失兵力6万余人。

  此时杜聿明向南京求援,但蒋介石以全国各个战场都不够用,无兵可派而婉拒。从此国军丧失主动进攻能力,转入防守阶段,眼睁睁地看着东北成为中共的独奏舞台。中共在47年先后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彻底奠定辽沈战役前东北的胜局。

  天堑:松花江隔断国军与土匪盟友

  1946年6月,由于中共山东野战军向国民党军队发起大规模进攻,巩固扩大了山东解放区,蒋介石急忙将原准备调往东北的两个军调往山东,应付关内战局。这大大减轻了东北共军的压力,东北国军不见援军,再无法像四平之战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决战。一条松花江隔开了国军的土匪盟友,让其眼看着北满土匪被中共尽数消灭,也将国军与东北胜局永远隔开。

  停战半年后,国军在一次战役中损失6万人,再无力进攻。尽管停战期间中共壮大了力量,但停战前国军的军事优势是否真的像想象般大,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蒋介石同意东北停战,恐怕也有兵力不足难以为继的考虑。

  美苏两大巨人的阴影也笼罩着蒋介石。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意图先固关内,再图东北。然而为限制苏联在东北的势力,利用国民党军队进驻东北保持美苏在该地区的平衡,美国向蒋介石施压,蒋不得不将精锐部队投入到东北战场,其与苏联关系持续恶化。前来调停国共内战的美国特使马歇尔,力主国共在1946年6月停战,一方面他并不希望中国爆发大规模内战,并担心一旦国军跨过松花江"捅了马蜂窝",势必严重影响苏联在东北的特权,进而影响美苏关系。1946年下半年国共在关内大打出手后,美国甚至采取了对国军武器禁运一年的惩罚措施。

  对于美国而言,中美关系从属于美苏关系,美国希望避免过分激化与苏联的矛盾,保持美苏在东亚地区的平衡,使其能够将主要精力投入入到欧洲冷战主战场中。蒋介石也许是在局面占优下过度自傲,同时在兵力不足情况下给美国人一个"台阶",同意了东北停战。

《智取威虎山》剧照

  败因:美苏角逐致国军狼狈不堪

  中共能在东北大规模剿匪成功,得益于46年6月东北停战,停战外因为美国调停,内为国军兵力不足。东北战局可谓国共内战一大缩影,军事实力不足和国际局势变化也是整个内战期间国军失败的两大主因。而看似嚣张的土匪盟友们,丝毫没能扭转国军的颓势。

  抗战结束后,国军究竟有多少兵力?据中共在内战爆发前的统计数据,国民党军队共430万人,中共为120余万,国军数量大大超过中共。但国军430万人包括了后勤、后方机关和军事院校101万人,特种兵和海空军共55万人,非正规部队74万人,这230万人战斗力如何有待商榷。此外,国军每占领城市和交通要点,都要派兵把守。其基层薄弱,兵力损耗后新兵添补能力差。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国军机动兵力的优势恐怕要远远小于表面数字的优势。

  国际局势尤其是美苏角逐对于国共内战影响巨大。在雅尔塔协定后,东北命运已不受蒋介石掌控,美国为抗衡苏联,让蒋介石将新一军、新六军等王牌军调往东北接收,国军精锐部队如同胡椒面一样洒在了大饼之上。且在美国的怂恿下,中苏关系持续恶化,苏联在东北慢慢倾向于中共。当时的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魏德迈亦认为,国军并无实力单独接收东北,美军应出兵协助。但美国不愿卷入中国内战,不愿与苏联兵戎相见。蒋介石派到东北的军队左支右绌,既不能在东北站稳脚跟,"泼出去的水"又无法撤回关内作战。国军五大王牌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最终葬送在黑土地上,也使关内关外同时陷入尽墨之局。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后,不知暗地里对美国甩了多少句"娘希匹"。

  反观中共,东北头枕苏联,北靠朝鲜,可谓坐享地利人和。陈云可以绕道朝鲜前往南满指挥,苏联控制下的旅大港(今大连旅顺)成为中共东北方面连接山东方面的枢纽,亦成为中共的后勤物资供应基地。

  国民党在内战的溃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军事实力和国际局势最应当浓墨重彩,其他的一些抽象败因皆附着于此两点之上。他们的对手中国共产党在纪律性、组织性、学习能力、基层能力上比国民党不知要强多少。当国民党在大西南庆贺抗战胜利时,谁又能知道局势已是"川歌滇舞欢未毕,赤潮已衔半边日"呢,大势最初恐怕只能是风起于青萍之末,茫茫然而不觉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