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导读:中国人的职业继承制度长盛不衰,这种制度,一般都要把一些比较特殊的人群划成另册,严加管理,好让他们世世代代干自己的本行。比方当兵的、唱戏的、运粮的。
到了明朝,这种制度制定得就非常专业,例如有一种家庭被称为“女户”,他们的功能就是给皇宫生女人。他们不用交粮纳税,只要上缴个闺女就行了。生的是小子?那不行,上外头买去!不然跟抗皇粮一个罪名。再有,你家里要是干木匠,那可能你就被统计到木匠户里去了,过了几代人,皇上有木工活,也许还来找你家。你要说自己这代已经改铁匠了,不会木工活,那也不成,你照样得给皇上刨木板去,不然你自己去找一个顶你。
身份世袭的制度,现代中国人其实都不陌生,就在几十年前,大家填简历的时候还要写明成分,明明自己现在是个捡垃圾的,也要老老实实写上“地主”,就因为自己祖上使唤过长工。至于工厂接班顶替制度,退出中国历史更不过是十几年前的事情。并非只有中国有此习惯,古代的许多帝国都曾经实行这种制度,像古埃及,职业也是世袭的,而且划分的精细程度不亚于中国。就魏晋时期而言,军户制度主要还是为了保证有足够多的军人。比如西汉的军人都是普通老百姓,该服兵役时就到军营报到,服役完了就接着回家种地。但是到了三国乱世,军人是很宝贵的资源,尤其是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绝不能让他们轻易脱出政府的掌握。所以,政府给他们上了特殊户口。军人职业化猛一听好像是个好主意,但是到后来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考察一下军人的待遇问题。
魏晋伊始,军户的待遇还算过得去,但到后来,军户的处境越来越坏。这些军户虽然是军人,但他们可不是除了操练什么都不干。如果你不幸属于军户,那么,首先你要努力种地交很重的租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你可能还要养牛、放羊,假如在南方,你可能还要打鱼。要是你的领导比较负责,农闲的时候你会被叫去参加训练。等到要打仗了,不消说,要扛上枪去战场。军户这么拼死拼活地干,能得到什么呢?仅仅是政府拨的一块地,还有偶尔拨发的一点口粮。此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政府可能给你分配一个媳妇。政府对军户的婚姻问题很关心,之所以要强制寡妇配人,也是为了保证军户都能娶到老婆,以便生出小军户来接班。
军户的社会地位直线下降,一般老百姓都看不起军户,把他们看做一群下三滥。官府自己也把军户看做贱民,当时对罪犯的处罚,经常就是全家罚为军户。如果某人作战勇敢,立了战功,政府有时候就会褒奖他,让他的子孙免除军户身份。政府此举,等于公开宣布军户等于劳改农场里的劳改犯,改造得好的话提前释放。
这样的军户其实跟国家奴隶差不多,所以,只能靠严厉手段来确保他们不敢逃跑。曹魏的法令规定:军户逃亡,抓到杀头;亲属不报官也一并杀头,报官,全家罚做奴隶。这些军人的家属就是政府手里的人质,军人想要逃跑的时候,考虑到妻小,就不能不掂量掂量。不光军人本人不能逃亡,他的孩子如果逃跑,全家也要受株连。这种制度下,军户子弟的前景很不乐观。《晋书·赵至传》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军户子弟的故事。赵至出身军户,他的父母却送他读书,希望他能摆脱军户身份。按惯例,赵至16岁就得参军,于是赵至15岁时,决定装疯。等大家都觉得他确实是疯子,他就逃亡到了辽东。赵至到辽东后踏上仕途,一直干到州部从事(相当于厅级干部)。虽然成了领导,但如果被发现出身军户,仕途会大成问题。所以他的父母依旧不敢和他相认。等他知道母亲病死,而自己却没能尽到任何孝道,感到非常内疚,很快也吐血死掉了。
军户毕竟是皇帝的财产,皇帝对此还是有所认识的,也确实颁发过一些旨意,说要对军户给予一定优待。但是皇帝天天坐在皇宫里喝茶,真正管事的是那些军队领导,各种积弊自然越来越严重。刘宋时代的大臣沈亮在奏章中说道:“我看到军府中的士兵,快八十岁的老人,才七岁的孩子,都被叫去使唤。那些老人,气血已经衰耗;那些孩子,身体还没有发育。请陛下优容。”皇上回答:“嗯?我明明已经让人去改革了,怎么现在还是这样?好,我下文件再催催。”这些被当成国家奴隶一样看待的士兵,到底能有多高的战斗力,当然很值得怀疑。
尽管政府拼命控制这些军户,但是军户的数量还是在下降。晋朝政府为了补充军户,把劳改犯、私人奴隶、被检举出来的逃亡农户都扫进了军户里头。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都变成军户,只会让军户的纪律更加涣散、战斗力更加低落。到了晋朝后期,军户在军事上已经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了。军户越来越不像捍卫皇上的钢铁长城,而是一群变相的劳改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