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杜甫,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他用无与伦比的笔,完成了中国律诗的颠峰之作,他的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学语文课本称谓),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则被称为“诗史”。后世根据他曾任过的官职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这位官二代(祖父、父亲皆在朝为官),前半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后半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的诗作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有约一千四百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世人将诗仙李白与他合称为“李杜”,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列举在中国历史上可称为“伟大”的五个人: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杜甫。朱熹评价说,杜甫光明磊落,在人格层面堪称楷模。
杜甫在二十岁以后,过着当时唐朝文人推崇的漫游生活。他先在吴越等地,后在齐赵一带,结交名流,张扬声名,自谓:“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此时大唐王朝欣欣向荣,年丰物足;年轻的杜甫雄心勃勃,他登上泰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豪情万丈的千古名句。
那时的杜甫,家底雄厚,虽然没做生意,没当大官,但也不愁生计。他到了洛阳,在自家祖陵所在的首阳山下,建了一座庄园。一边读书,一边与当地名士交往。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三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经过洛阳,与杜甫相识。李、杜的相遇,被后人称为文学史上的大事。实际情况是,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已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杜甫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后生,他是李白的忠实粉丝,他们的见面,就像如今的追星族遇见了超级巨星。他追随李白,一起在山东一带漫游,一起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他景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后来高适也来了,杜甫这样形容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追鹰逐兔,痛饮狂歌,登临高台,怀古论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这段时间,杜甫过得相当轻松自在,好像就是和朋友在打猎与K歌中度过的。
在富裕闲适的生活中,爱情也如期降临了。二十九岁的杜甫娶了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十九岁的女儿为妻。司农是掌管钱粮的,用现代语言来说,杜甫的岳父是集县财政、粮食、农业三个局于一身的副局长。杜妻杨氏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但婚后,他们夫妻非常恩爱。
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子纳妾是十分普遍的事,尤其是在性开放的唐代,所谓忠贞不渝的爱情,往往只是一时的甜蜜。可杜甫却能做到与杨氏一人厮守一生,他们的爱情虽然没有像汉朝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那样惊世骇俗,轰轰烈烈,却也像潺潺溪水一般,细水长流,永不停息。
杜甫成婚之后没几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经济来源一下子没有了,生活也渐渐穷苦了起来。再后来,国家战乱,杜甫一家四处逃亡,贫困、疾病、频繁的分别和担惊受怕,成了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但是,再苦,再穷,杜甫都没有弃杨氏而不顾,杨氏也始终以娇弱的肩膀,扛锄头种地,背行囊逃难,夫唱妇随。
杜甫没有写过传唱千古的情诗,但在历代诗人中,作品里出现“妻”字频率最高的可能就是他了。他为妻子所写的最著名和最感人的诗作当属《月夜》。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杜甫在长安求官,将妻儿寄放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妻舅处。一天晚上,杜甫写下了《月夜》一诗,诗中后四句专门倾诉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时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也已成婚多年了,可诗中对妻子的殷殷眷念,却如同新婚燕尔的年轻人所为。
乾元二年(759年),关中大旱,饥荒蔓延,正在同榖(今甘肃成县)落脚的杜甫一家,陷入从未有过的饥寒交迫中,“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天寒地冻,为了妻儿,杜甫不得不上山拣拾橡树果子或者去挖野芋头为食。杜甫生活困苦如是,令人唏嘘。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是杜甫寓居在成都时的生活,妻子闲来无事,正在纸上画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铁针做钓鱼的鱼钩。上句的“画”和下句的“敲”,从动作上表现出了妻儿的专心与专注的神态。杜甫通过对妻儿对照描写,一老一小,不但表现了一家人和谐之美,也表现了对相依为命的妻子的眷恋,同时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颠沛流离生活的厌倦。字字都展示了平淡中的幸福。
杜甫作为人格层面的楷模,不仅在于他对妻子一心一意,相伴一生。而且还在于他身处江湖之远,却能心系天下苍生,关心民间疾苦。在寓居成都期间,他甚至振臂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虽然杜甫的真诚呼吁,无法改变社会现状,但毕竟喊出了社会底层的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