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20世纪历史的八大刺杀:惊天真相至今无解 20世纪改变世界的100本书

日期:2023-08-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20世纪出现许多血腥刺杀事件,它们有的是玉石俱焚,有的是杀身成仁;有的为报一己私仇,有的无关个人恩怨;有的演绎着个人英雄主义,有的背后却是集团的支持;有的打着宗教的幌子,有的是为教义而殉身……本文所介绍的刺杀大案,无论正义与邪恶,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进程。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索菲娅检阅了奥军在波斯尼亚举行的军事演习后,来到其首府萨拉热窝。

  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奥地利被排除在外。但它不甘心沉沦,后来拉伙匈牙利组成二元帝国,把扩张的目标瞄准巴尔干地区,并在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引起了塞尔维亚的极大不满。1912年和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塞尔维亚获得了大片土地,并想借机摆脱大国的控制,组建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人国家。

  此时奥匈帝国与德国、意大利结盟,与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全面对抗。塞尔维亚仗着俄国撑腰,竟敢公然向奥匈帝国叫板,在斐迪南看来,需要给它点厉害看看。他这次到萨拉热窝,一方面是体察民情,更重要还是威慑对方。

  当车队行进到亚帕尔大街拉丁桥,司机因为走错道正准备倒车。这时,埋伏在小街转角处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十九岁的普林西普冲了上来,拔出自动手枪,连开两枪。一颗子弹准确地射入了斐迪南的喉咙,打断了颈部静脉,深深地嵌入颈椎;另一颗子弹钻进了索菲娅的腹部,夫妻俩当即身亡。随行的警察一拥而上,将普林西普当场抓获。

  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闻讯悲痛欲绝,但下一步该怎么办却一时拿不定主意。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得到消息后却是喜出望外,认为这是再好不过的战争借口。他马上致电弗兰茨,怂恿他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法、英、俄等国都进行了战争动员,互相宣战,两大军事集团蓄谋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列宁死于一个女瞎子?

  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做完演讲后离开位于莫斯科大谢尔普霍夫卡大街上的米海利松工厂,他穿过人群走向自己的汽车,工人和水兵们簇拥着领袖欢呼雀跃。突然,响起一阵枪声,列宁捂着胸口倒下了!愤怒的工人和水兵们冲上前,将一个女人打倒在地,这个女人就是芬妮·卡普兰。这是后来人们所熟悉的一幕,卡普兰也因为谋杀列宁而很快被处决。

  这一天,被历史学家称为“俄罗斯历史上致命的一天”。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根据他们掌握的历史资料和有效证据看,卡普兰并未直接参加刺杀列宁的行动,因为当时她患有眼疾,视力很差,无法正常开枪射击。这些学者甚至还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和推理:刺杀列宁的行动成为后来“克里姆林宫大审判”的导火索!

  不论如何,正由于发生了卡普兰刺杀列宁事件,此后与之相关的事件也都成了苏维埃政权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高级机密,以至于最终成为“20世纪的黑洞”,俄罗斯历史永恒的谜团。

  圣雄甘地涅槃

  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的民族矛盾并未因英国殖民者的撤出而消退,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有愈演愈烈之势。圣雄甘地以“非暴力不合作”的主张换得民族独立以后,他继之以“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经”为号召,以图达到民族团结。但一场以他为目标的暗杀行动正在悄悄进行。

  早在1947年8月,一个名叫纳图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热分子在一场小型集会上叫嚣:“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将手无寸铁的印度教徒置于敌人的魔爪之中。今天,印度难民正忍饥挨饿奄奄一息,然而甘地却维护穆斯林压迫者。”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极右民族主义者顽固地反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的政治主张,反对甘地的非暴力学说,主张建立一个印度教徒统治的国家。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们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圣雄遇刺的噩耗迅速传遍全国,印度全国顿时沉浸在哀痛与悲伤之中。悲伤不已的总理尼赫鲁向全国发表了演讲:“我们生命的光明从此消失了,到处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说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加尔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不停地悲叹:“圣贤业已涅槃,何时才能降临一位像他那样的伟人?”

  越战拖累了肯尼迪?

  1963年11月22日,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约翰·肯尼迪携同夫人杰奎琳刚刚参加完一次竞选活动来到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当肯尼迪的车队徐徐拐入榆树街时,传出数声枪响,只见肯尼迪的身体随之猛地向后倒去,倒在了杰奎琳的膝上,从此告别了人世。

  “嫌疑人”李·哈维·奥斯瓦尔德随即被逮捕,但未被起诉,不久之后又离奇遭人枪杀。尽管此后的美国政府将肯尼迪遇刺案束之高阁,让“到底谁杀了肯尼迪”仍是一个谜,但历史还是向我们透露了一些信息。

  早在1955年10月,由美国中情局支持的吴庭艳当上了“越南共和国”(南越)总统,实际上就是南越反共集团的头领。为支持其统一越南,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但吴庭艳却并不得人心,甚至在1963年6月发生多起和尚**以示对政府不满的惨案。此事一出,极大地震惊了美国政府。肯尼迪亲自致信训斥吴庭艳,警告他不要乱来,但得意忘形的吴庭艳根本听不进去。

  肯尼迪政府开始反思美国在越南走的这一步棋:为什么他们扶持的南越政权这样惨无人道?沉思之后的肯尼迪猛然醒悟,必须尽快在南越“换马”,否则后患无穷。他下令中情局,着手“解决”吴庭艳。

  1963年11月1日,美国政府为挽救败局,策动了南越的军事政变。次日中午,吴庭艳被政变军队乱枪打死在某个街角。此后,肯尼迪政府决定从越南撤军,但他的这一决定还没有来得及被执行,肯尼迪便于11月22日在达拉斯街头遇刺身亡。

  根据这一逻辑,有历史学家推断是吴庭艳的余党对肯尼迪采取了报复行动。

  马丁·路德·金倒在洛兰旅馆阳台

  1968年4月3日,马丁·路德·金站在孟菲斯洛兰旅馆的阳台上接受媒体记者的访问,第二天下午6点,他就在相同的位置被詹姆斯·厄尔·雷枪杀。

  金遇刺的消息震惊了整个美国,成千上万的美国黑人冲上街头,这一次他们不是用口号而是用拳头发泄心中的激愤和悲痛。面对狂暴的游行队伍,美国政府立即表示将“投入全部力量”、“尽一切可能”抓住凶手。联邦调查局随即开始了刑事侦破。

  6月8日,案件嫌疑人雷在伦敦机场候机厅被捕归案。接受审讯的雷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慌失措,他对杀害金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主动交待了自己实施刺杀行动的动机。雷称自己是个极端种族主义者,他痛恨所有黑人和黑人运动。他承认服务于一个“秘密组织”,这个组织愿意出10万美金取金博士的性命。

  1969年3月10日,孟菲斯法院以有史以来最森严的警戒防范开庭审理此案,但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却因“洛兰旅馆的枪声”而失去领导人。

  朴正熙死后“汉江奇迹”仍继续

  朴正熙,韩国第5至第9任总统,由1961年上任至1979年,执政长达18年。这期间,韩国缔造了“汉江奇迹”,其经济高速发展,跻身发达国家。

  但到1979年,随着反对党势力的崛起,美国政府与朴正熙的矛盾激化,执政的共和党分化为两股势力,实权派人物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与总统的矛盾日渐明显。

  1979年10月26日晚,朴正熙在贴向侍卫长车智澈的陪同下,来到宫井洞中央情报部的豪华休闲餐厅用餐和休息。金载圭、总统秘书长金桂元等作陪,几杯酒下肚后,有歌舞声响起,疲惫一天的朴正熙感觉很舒服。这时,金载圭突然满脸杀气地说话了:

  “阁下您搞政治要从全局着眼呀!您带着这样的废物搞政治,能行吗?”话音未落,他迅速从腰间拔出手枪射向车智澈,车智澈被击中手腕,乘金载圭向朴正熙开枪之际,冲进厕所躲避。金载圭开第二枪击中朴正熙胸膛,鲜血喷涌而出。最后,他倒在了女歌手怀里说“我没关系”,就再没醒过来。

朴正熙

  朴正熙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死于任上并享受国葬的总统,葬礼历时9天,韩国民众失声痛哭为他送葬。凶手金载圭在1980年5月被执行枪决。

  朴正熙去世后,全斗焕夺权,“光州惨案”发生。两届总统期满后,由卢泰愚执政。全、卢二人都曾担任朴正熙的警卫,耳濡目染接受了朴正熙的影响,因此这期间,韩国执行的基本上仍然是朴正熙的思想路线。韩国经济得以继续迅速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先后加入了联合国、举办了奥运会,成为国际知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萨达特遭遇盛名之累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进行了三次战役,几乎是屡战屡败。这个古老国度背上太重的历史包袱,人们期盼一位英雄诞生。

  1970年,就任埃及总统的萨达特适时出现了。他上台伊始便在国际国内双管齐下,埃及国力得以提升,国际声誉也日涨。尤其为民众赞赏的是,在1973年10月6日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他率领埃及取得大胜,一举扭转被动局面。

  此间,萨达特的声望达到顶点。但他没想到,他的末日也是8年后的10月6日这一天。

  早在70年代末,萨达特对以色列采取了与以往大相径庭的政策:在美国的斡旋下,他主动与以色列和谈,在美国的戴维营签订了协定。以色列是阿拉伯民族的世敌,和谈被大多数伊斯兰教徒视为大逆不道的举动。这明显触怒了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

埃及总统萨达特

  1981年10月6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8周年。开罗举行的盛大阅兵式上午11时准时开始,身着元帅服的萨达特在副总统穆巴拉克和国防部长加扎拉的陪同下,乘坐敞篷轿车进入广场。他们先向无名战士纪念碑敬献花圈,之后走上主席台。11时25分阅兵开始,受阅部队井然有序地从主席台前通过。

  13点零4分,受阅部队中的一辆炮车开到主席台前百米远处,突然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三个人。冲在最前面的是炮车车长、中尉连长伊斯兰布里,他先向萨达特投去了一颗手榴弹,然后是埃及军队连续7年的射击冠军阿巴斯·穆罕默德开枪射中了萨达特的颈动脉。接着,伊斯兰布里又投过去三颗手榴弹,并开枪向萨达特射击,34颗子弹,无一虚发。

  凶手们打光子弹准备逃跑时,总统的卫兵方才作出反应,其中一人中弹倒下,另两个受伤就擒。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30秒钟之内。

  对中东和平进程起过重要作用的萨达特走进了历史。1978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萨达特盛名的最后见证。

  拉宾血溅安息日

  中东向来是世界的“火药桶”,而巴以冲突又历来是这个火药桶的引线,但这里面致力于双方和平的也大有人在,除了阿拉伯人萨达特,以色列人拉宾也是其中之一。

  1974年,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拉宾坐到了这个火药桶上,20年间,他为巴以和平进程殚精竭虑,但他的努力最后仍以悲剧结束。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以色列极端右翼分子枪杀,经抢救无效身亡。这一天,正是犹太教的安息日。

  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为此曾说:“上帝要考验亚伯拉罕(犹太人的祖先)对上帝的忠诚,命令他把自己心爱的儿子杀掉。当全心全意信仰上帝的亚伯拉罕果真准备这样做时,上帝派人阻止了他。上帝让拉宾去了,他是在用更加严酷的方法考验我们。”

拉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